《為學》教案3
實詞:
為wéi 做、求 昏hūn 愚笨 之 往
怠dài 松懈 語yù 告訴、對 說0
虛詞:
無以:沒有什么 是故:因此
之:做助詞用,無義
3.學生歸納各段的意思:
明確:第一段 提出為學難易可以相互轉化的觀點。
第二段 用學和不學的結果進行對比,論證“人之為學”關鍵在學的道理。
第三段 用蜀鄙二僧的故事,來論證“只要堅忍不拔,終會將難事變為易事的”深刻道理。
第四段 總結故事;立志為學,勇于實踐。
4.引導學生探究各自然段和為學的關系,提問、討論的方法。(視學生程度,好的班級細講,差點的班級粗講)
(1)課文講的是為學的事,可是從“天下事”起筆,為什么?
明確:開頭從“天下事”寫起,它包含著“人之為學”;“人之為學”只是“天下事”之一。這樣自然的由泛論天下事的難易引入到求學難易的問題上。同時用兩個設問句式,引入思考,把天下事和為學相提并論,顯然是為了突出為學的主題。論證均從正反兩方面作答,鮮明對比,揭示了“易”“難”相互轉化的辨證關系,使闡發的道理倍為深刻。
(2)第二段“吾昏、庸、聰、敏”的結果與為學有什么關系?
作者在提出論點之后,沒有急于旁征博引和找事實論證,而是承接第一段用自我昏庸、聰敏轉變無常規的現象,進而讓學生領悟到“為學”的重要。可見這一段仍然是緊緊圍繞中心論點的對比論述。
(3)為什么把“蜀鄙二僧”的故事放在事無難易結論之后,可不可以顛倒過來?作者為 什么選取與“為學”似乎沒有直接關系的“兩僧去南海”的事例作例證,選取這一事例的作用是什么?
先指導學生當堂復述、背誦蜀鄙二僧的故事。
明確:先講故事,然后從中推出結論,這種緣事論證法也有說服力。但是,本文采用的是開門見山的方法,直接提出結論、觀點,所以不能顛倒過來。
介紹文學常識:本文是清朝散文家彭端淑寫的,原題是《為學一首示子侄》這個題目告訴我們,此文是彭老先生對晚輩的指導、勸導。所以“示”,就是理所當然的了。但是“示”有明示、暗示之別。暗示帶有啟發性,明示則不然;暗示可培養人的悟性,明示則有以告誡。這彭老先生不舉與“為學”有直接關系的例子,想用“貧富僧朝南海”的故事,讓后輩去悟其中所蘊涵的道理,真可謂循循善誘。同時,讓我們再次明白了開頭為什么從天下事起筆,這為文中選取事例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可見文章結構的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