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教案3
(4)指導學生討論“蜀鄙二僧”故事的含義和作用?
“蜀鄙二僧”的故事,“鄙”點出了二僧住于四川的邊遠地區,交通閉塞。要想到千里之外的南海,真是具有相當大的困難。貧富和尚同時面對這樣的客觀難題,然而他們所恃的態度、方法截然不同,結果自然不一樣。貧和尚問富和尚“吾欲之南海,何如?”富和尚則反問“子何恃而往?”表示極大的懷疑。當貧和尚說“吾一瓶一缽足矣”,一個“足”字表現出貧和尚面對困難知難而進的勇氣和敢于大膽實踐的精神。然而,富和尚第二次的“子何恃而往?”在嘲諷他人中,充分表現了在困難面前強調客觀條件,沒有堅定的志向,更不具有為著志向的實現而大膽實踐的勇氣。而貧和尚只憑一瓶一缽就實現了朝南海的愿望。讓學生從這個對比中悟出:有條件的反為條件誤,而沒有條件的,憑恒心、*毅力最終獲得成功。
這個故事啟示學生:面對困難,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而關鍵在于“立志”,更在于具有“立志去為”的毅力。這是戰勝一切困難的根本思想:知難而進,勇于實踐。還要讓學生了解這樣設喻的客觀效應:“人之為學”遇到困難時應有的根本原則和態度。這樣勸導人無聲色之厲,平易質樸,語重心長,增添了文章的說服力。
(5)你從最后的反問和小結中獲得了什么感受?
明確:讀出反問句的語氣,點明故事的內涵——人貴在立志。“是故”以下的小結激勵我們“立志去為”,面對困難應有知難而進、勇于實踐的精神。
5.課文內容的挖掘和擴展:想一想天下事,是不是沒有難易分別?你學過有什么感受?
明確:天下的事當然有難易之分,本文說的沒有難易,是從有志者事竟成的角度說的,意在鼓勵人們不畏困難,立志求學,知難而進,實干下去終會有成。
學生的感受發散展開,不作統一要求,只要跟課文有聯系就可以,
三、留作業。
1.背誦課文。
2.思考練習(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