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尾巴》中的讀說訓練
片段一:
師:請同學們標出兒歌幾個小節?
生:課文有四個小節。
師:請男同學讀第一小節,女同學讀第二小節,男同學再讀第三小節,女同學讀第四小節。
(這樣安排的目的是讓學生自己發現本課特殊的構段方式:三問三答,培養學生讀書時邊讀邊思考的好習慣。由于在學前邊的課文時,我有意進行過多次這樣的訓練,所以,還沒等讀完課文,很多孩子都舉起了手。)
師:(指名)你想說什么?
生:我發現,我們男生讀的都是問的,女生讀的都是回答的。
師: 小動物們在舉行“比尾巴”的活動,哪些動物參加了?請你邊讀課文邊用方框標出來。
(這是在進行閱讀理解的訓練。以后孩子們將會做閱讀理解的練習題,它與作文并列為語文教學的兩大難題,很多孩子不會邊讀邊思考,不知道短文的重點,不會使用給出的符號,從低年級訓練將會減緩中年級學習時的難度。)
生:一共有六種動物,猴子、兔子、松鼠、公雞、鴨子、孔雀
師板書動物的名字。
師:它們從尾巴的哪些方面比呢?
生:長、短、像一把傘、彎、扁、最好看。
(師相機板書在對應的動物后面)
師:那么,老師來問你們,誰的尾巴長?
生:猴子的尾巴長。(聲音平平)
師:誰的?
生:猴子的尾巴長。(突出了“猴子”)
師:哦,這次我聽出來了是“猴子”。下次一定讓我聽清楚。
(其實,第一次我并不是沒有聽清楚,而是故意這樣說,就是讓學生第二次讀的時候自己突出“猴子”這個需要讀重音的詞。如果老師直接說“猴子”要讀重音,學生不懂,讀得也不自然,也會很枯燥,記憶不深刻。經常這樣訓練,孩子就會明白你要告訴人家什么,重要的詞語要突出一些。)
師生繼續后兩句。
師:我問了幾次?
生:三次。
師:你回答了幾次?
生:三次。
師:這種形式就是“三問三答”。現在,你們來問,我來回答,看看能不能難住我。
生:誰的尾巴長?
師:你問什么,誰的尾巴怎么樣?
生:誰的尾巴長?
師:這次,你把“長”讀重了,我知道了,猴子的尾巴長。
(問句不太好讀,如果從朗讀技術上來說:聲音上揚,學生太難掌握。給學生設置一個環境,讓學生來發問,很自然的就把聲音挑上去了。)
……
片段(二)
師:有三個動物,也想參加比尾巴的比賽,它們是誰呢?
(板書:老牛 小狗 鯉魚)
師:請看一下書上課后練習的圖片,老牛的尾巴什么樣?
生:像鞭子、像繩子、又細又長……(板書)
師:那小狗的尾巴呢?
生:像月牙、像彎刀、像浪花、向上翹 ……(板書)
師:鯉魚的尾巴什么特點?
生:像剪刀、像小扇子……(板書)
師:你能不能學著課文的樣子給每個動物選擇一個特點三問三答呢?
(這是課后的一個填空練習,把它調整到學課文的過程中,既了解了這些動物尾巴的特點,又模仿課文練習了說話,等于續編了課文,一舉兩得。)
師:動物王國又進行了一次比賽,這一次比什么呢?板書:比耳朵
你猜,誰會來參加?
生:兔子、大象、松鼠……
師:它們的耳朵有什么特點呢?
生:兔子耳朵長、大象耳朵像扇子、松鼠耳朵尖……
師:還有很多動物,它們的耳朵也很有特點,請你選擇六種動物,學著課文的樣子編兒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