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地里的小畫家》教學案例
2、適時范讀,探究領悟。
(1)何時范讀?
“在第一冊的教學中,要加強朗讀指導,發揮老師的范讀作用。”教師何時范讀為佳?我認為,就本課而言,在想像情境后,學生還未然完全把握朗讀這句話的基調,或是教師覺得學生還未能讀出這句話的味道時,教師就要適時地進行范讀指導了。
(2)范讀起何作用?
教師范讀前,應明確范讀起何作用。以往教師在作范讀指導時,只是要求學生聽老師是怎樣讀的,然后馬上要求學生像老師那樣讀,缺少學生對教師范讀的品味和領悟。在上面的范讀指導中,教師巧妙地利用了探究性的閱讀方式。在范讀“下雪啦,下雪啦!”一句時,教師三次范讀,三次要求學生邊聽邊感悟,說說自己聽出了什么?學生的感悟真實、自然地流淌出來,而且由表及里,由淺入深。他們先后聽出了:老師朗讀這句話時聲音越來越大,語速越來越快,心情越來越高興。學生們在教師的朗讀示范中一點一點、一步一步地探究,老師是怎樣讀好這句話的。教師范讀的第一個作用就要是讓學生“知其然”。
學生不是被動吸收的“機器人”,也不是咿呀學舌的“小鸚鵡”,在探究出教師是怎樣朗讀好這句話后,他們接著又進行了進一步的探究,即老師為什么要這樣朗讀這句話。經過他們的討論、領悟,學生們紛紛說出了自己的理解。這種理解又是帶有個性化的。學生們心領神會了,朗讀好這句話就不難了。教師范讀的第二個作用就是讓學生“知其所以然”。因此,朗讀指導時,教師的范讀不應是蜻蜓點水,淺嘗輒止,而應落地有聲,引起學生探究和領悟,讓學生喜歡朗讀,感受朗讀的樂趣。
3、關注差別,讀出變化
在朗讀訓練中,教師還應引導學生關注語言現象。所謂引導學生學習、理解、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就要從這一點一滴的小處著眼。這也是語文教學的第一要義。對于初入學的一年級小學生,他們是很難注意到一些語言現象的細微差別的。如:本文中“下雪啦,下雪啦!”一句,雖然是兩個相同的“下雪啦”,但其后的標點符號一個是“逗號”,一個是“感嘆號”。這就說明,兩個“下雪啦”表達出的感情是有差別的,是有變化的。教師應引導學生捕捉到這種語言現象的差別,讀出變化。這本身也是語文教師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認真細致地讀書習慣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