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下雨了教學設計
6、分組討論,回答問題。
(讓學生走進文本,把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自主讀文,促使每個學生都能把字詞讀正確,把課文讀通順、讀流利,并初步掌握課文的大體內容。)
三、精讀課文,理解內容
1、學習1至三段
(1)、指名讀第一個自然段,思考:“悶”是什么意思?從中體會“天氣很悶”是雨前的自然現象。(板書:天氣很悶)
(2)、通過做動作,理解“直”、“伸”的意思。
(3)、齊讀第一自然段。
(4)、指名讀二、三自然段,思考:燕子為什么會低飛?(板書:燕子低飛)
(5)、討論交流后,告訴學生燕子低飛也是雨前的自然現象。
(6)、出示課件,指導讀對話,提醒學生注意提示語“大聲喊”和句尾的問號。
(教師有意識的指導學習,培養學生讀、思、議等能力,
為下文學生的自學打基礎。)
2、學習四至六自然段
(1)、同學們,剛才我們學習時運用的方法是讀、想、議、讀,下面我們要運用這種方法進行自學4至6自然段。
(2)出示問題:
要下雨了,小魚和螞蟻各有什么表現?
學生在自學時,教師進行巡視、指導。
(3)、匯報交流,教師板書。(板書:魚兒透氣、螞蟻搬家)
(4)、指導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重點讀好“?”“!”的句子。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本環節著力讓學生通過學習方法的運用,提高綜合能力。)
3、學習7、8自然段
(1)、齊讀
(2)、指導理解、朗讀“大雨真的下起來了!”“真的”一詞重讀。
(3)、小白兔回到家后會對媽媽說些什么?
(加強“真的”一詞語氣朗讀指導,確定小動物們的舉動真實可信,想象小白兔回家后對媽媽說的話,以此來拓展學生的思維。)
4、戴頭飾分角色朗讀全文。
(要把課文作為整體來對待,從整體入手,按照“從整體到部分到整體”來組織教學。)
四、出示要求認的13個生字,多種形式認讀,適當擴詞
(在多次讀文后,學生對要求認識的生字基本已掌握,此環節設計是為了檢查學生對生字的識記情況,以便對掌握不夠好的生字,重點加強指導)
五、作業
查找資料或留心觀察,雨前還有哪些現象?
(培養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鼓勵學生留心觀察,用心思考。)
板書
8、要下雨了
天氣很悶
燕子(圖)低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