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探究意識 注重語言實踐—《小壁虎借尾巴》教學案例
師:讀一讀第一、二自然段,想一想,小壁虎的尾巴是怎么斷的?
(課件出示第一、第二自然段,學生自由讀。)
生:小壁虎捉蚊子的時候,被蛇咬住了。
生:但是沒有咬斷,是小壁虎為了逃跑自己掙斷的。
師:說得對,那你能演示一下小壁虎是怎樣掙斷尾巴的嗎?
(兩名學生演示,師生鼓掌。)
師:小壁虎沒有尾巴心情怎么樣?
生:以前,我的腿跌破了,我心情很不好,我想,小壁虎的心情一定很難過。
生:小壁虎很傷心,很難過。
生:小壁虎一定難過得哭了。
生:小壁虎想,沒有尾巴多難看哪,他想去借一條尾巴。
師:對,第二自然段既講了小壁虎斷了尾巴的心情,又講了他想借尾巴的想法。“沒有尾巴多難看哪!”誰能讀出小壁虎難過的心情?
(學生積極舉手試讀)
師:小壁虎去借尾巴,他先向誰去借尾巴?現在,你就是小壁虎,你去借尾巴吧,看看結果怎樣。
(學生自讀第三自然段)
師:讀了第三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生:小壁虎去向小魚借尾巴,小魚沒有把尾巴借給他。
生:小魚的尾巴是用來撥水的。
生:小魚有了尾巴才能游走。
師:你們說得非常好。再讀一讀小壁虎說的話,想一想,小壁虎是怎樣的孩子呢?
生:小壁虎管小魚叫姐姐,小壁虎很有禮貌。
生:我們要向小壁虎一樣有禮貌。
師:說得真好。第一次沒有借到尾巴,那他又怎么辦呢?第四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自己學學吧。
(課件出示四、五自然段,生自學。)
師:同學們,從這兩個自然段中你讀到什么了?
生:小壁虎又向老黃牛借尾巴,老黃牛沒有借給他。
生:老師,老黃牛的尾巴是用來趕蠅子的。
生:小壁虎最后向小燕子借尾巴,還是沒有借到。
生:小燕子是用尾巴來掌握方向的。
師:從課文中找出描寫老黃牛和小燕子的尾巴的作用的句子來讀一讀吧。
(學生自由讀句子)
師:我們來分角色朗讀吧,哪一組準備好了?
(學生分組朗讀,表現很積極)
「圍繞“尾巴”的故事,給學生提供了生動活潑的語言實踐環境,引導聾生將書本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達到了語言實踐的目的」
(三) 拓展延伸 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意識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知道了課文中出現的幾種動物的尾巴的作用,有誰知道其他動物的尾巴有什么作用呢?討論一下,說說吧.
(學生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說出的答案五花八門,非常有趣)
「拓展到探索其他動物尾巴的用途,課內與課外有機結合。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認識,又培養了學生合作探究精神」
(四)續說故事 引導學生創新性探究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知道很多動物尾巴的作用,如果小壁虎向別的動物借尾巴,比如,小猴子,小松鼠等,結果會怎么樣呢?發揮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話講一個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吧。
(留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下一節課展示)
「為學生創造了創新性思維的空間,是創新性教育的體現」
四、教學反思
本課是在新課程標準理念指導下進行的,回顧本課的教學,達到了以下幾點預期的效果。
(一)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在品讀感悟課文前三自然段,我充分放手,讓學生自學第四、五自然段。學生在充分朗讀、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積極進行語言實踐。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還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
(二)創造了民主的學習氛圍
聾生的探究、合作、創新意識的培養,需要一個民主的學習氛圍,否則,很容易被動地接受知識。本課圍繞學生圍繞“尾巴”的問題,自由品讀,大膽發言,發揮想象,發展了學生的思維,挖掘了學生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