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蘭過橋(第一課時)
設計意圖:這是一篇常識性的課文,向我們介紹了新奇美觀的潛水橋和輕巧實用的塑料橋。我是這樣處理教材的:在整體感知之后,我把課文分成兩部分,同時安排成為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學習一至四自然段,了解潛水橋的特點及這幾個自然段中涉及到的生字。第二課時主要學習五至十自然段,了解塑料橋的特點及其中的生字。本課時的教學我是這樣想的:在整體感知課文后,首先重點學習本課中的涉及的生字、新詞,分各種形式識記生字。其次是對潛水橋的認識,抓住兩句重點句子進行分析、理解,同時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最后是朗讀第四自然段,感受潛水橋的神奇,感受科技的魔力。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理解課文一至四自然段,掌握“蘭、梁”等七個生字。
2、了解潛水橋的特點。
3、會寫“蘭、各”兩個生字。
教學重點:學習生字,了解潛水橋的特點。
教學準備:生字卡片、課件
教學過程:
一、欣賞圖片,激發興趣
1、(課件)欣賞各種各樣的橋。
2、揭示課題。
二、初讀課文
1、學生自由讀課文,學習生字
2、檢查生字學習情況,利用各種形式讀生字。
3、讀帶生字和詞語,指名讀——齊讀。
4、讀帶生字的句子,指名讀——齊讀。
5、老師范讀課文,學生思考:課文向我們介紹了哪幾座橋?
三、理解一至四自然段
這節課咱們到潛水橋去走一走,看一看。
1、出示問題:為什么叫潛水橋?它是一座怎么樣的橋?帶著這個問題,自由讀課文。
師:你對潛水橋有了什么了解?
2、句子一:潛水橋是一座架在水里的橋,很像一幢長長的房子。
從這句話里你知道了什么?
在理解這句話的過程中讀第一自然段,理解“波浪滾滾”。
3、句子二:潛水橋是用特別結實的玻璃磚造成的。理解“結實”和“玻璃磚”。
比較句子:潛水橋是用結實的玻璃磚造成的。
潛水橋是用特別結實的玻璃磚造成的。
說話訓練,用“特別”來說一句話。
4、多奇妙啊!橋居然造在水里,而且是透明的。現在我們到橋上走一走。(課件)你看到了什么?你想說什么?
5、師小結:走在潛水橋上就好像趟進了水下世界,真是太神奇了!
5、指導朗讀第四自然段。
四、書寫指導
“蘭、各”兩個字較簡單,學生獨立書寫,教師巡回指導。
反思《感受新課程》
第一次在教研組聽老師上新課程的課,一下子還真不明白:怎么讀是這幾個字,寫的又是另外幾個字?怎么有些三年級的字,一年級就在學了?再看看教科書:嘩,這么多字,這么難的字!我想難道這就是新課程?
過了兩年,我也教上了新課程。接觸新課程,才真正體會到其中的難處。最難的是每篇課文的12個生字,甚至13、14個生字。本課的教學中重點環節認讀生字就沒有過關,讀不準確的,組不出詞的或組錯的,讓人感到前進的艱難。上新課程快一年了,我總是在想該怎樣教學每課的生字,為什么總有那么多小朋友不認識或者讀得很生疏。我發現,在識字教學過程中,雖然有時候老師能在課堂上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對枯燥的識字覺得有興趣,但,孩子們的記憶仿佛也抵不住時間的推移帶來的階段性“失憶”。怎么辦呢?現在低年級識字量大,在教學中一味地讀、記,學生很乏味。我想在教學中,適當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進行趣味學習,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