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的故事》教學設計
(3)學生自由讀文,在不懂的地方打“?”號。
(4)針對質疑問難,組織討論,引導理解。
(嘗試讓學生質疑,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樹立學生的問題意識,從而使之自主學習。)
注:預設如下問題。
a、什么叫“朝發夕至”
地圖上引導學生找出北京和上海兩座城市,感受兩地路途遙遠。這么遠的路程,早上出發,晚上就到了,車速可真快,這是幾次提速的結果,學習漢字“次”。
b、“世界屋脊”什么意思?
(一)出示平頂和有屋脊的房子圖片,幫助學生認識什么是“屋脊”?隨機學習漢字“屋”。
(二)結合文中語句理解“世界屋脊”指什么?
(三)展示青藏高原圖,感受其地勢之高遠,環境之險惡。
(四)看圖片聽解說,了解修建青藏鐵路的艱辛。
(五)學生暢談自己的感受。
c、理解什么是“創舉”?
(一) 給學生舉一舉生活中屬于創舉的實例。
(二) 教師激情引讀原文。
(拓展課堂容量,豐富文本內涵,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習者有充足的自由學習和探究學習的時空,針對學生質疑,形式靈活多樣的解答,使教學目標的落實水到渠成。)
4、學習最后一段
(1)過渡:了解到這一切,小明有一個美好的心愿,是什么?齊讀最后一個自然段。
(2)想象:如果你是小明,會駕駛什么樣的新型火車,飛馳在祖國的大地上?內心會有什么樣的感受?
(學生的想象力是無窮的,給學生想象的廣闊空間,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四、課外拓展,深化文本。
1、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是一位高級設計師,讓你設計一款新型的火車,會是什么樣?(動筆畫一畫,動手寫一寫。)
2、鼓勵學生課外抽集更多的有關火車的知識。
(挖掘學生的知識潛能,提供展示其才華的平臺;發展學生抽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教材說明:
本篇課文以小明和爸爸郊游見聞、對話以及查閱到的資料為線索,介紹了火車的發明、更新以及在我國的應用和發展,展現了我國鐵路建設的巨大變化和取得的喜人成就,使學生學文后對火車的發展史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培養學生愛科學、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設計理念:
本文是一篇介紹火車種類的常識性課文,停滯于文本中的文字描述,比較枯燥乏味。利用多媒體教學,制作各種火車的動畫顯得尤為重要,這樣變抽象為直觀,化枯燥為生動,學生在動感有趣的畫面欣賞中深化對每種火車的印象,了解到火車發展的歷史,可謂“輕輕松松學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