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媽媽的教案
1 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按從左到右的順序觀察圖面并了解圖面之間的聯系,從而了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形體上的幾次變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3 讀懂課文,了解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豐富學生的自然常識。
4 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掌握本課的生字詞,了解青蛙的生長過程。
教學難點:注意觀察青蛙的形體變化。
教學設想:
這是一篇看圖學文,通過小蝌蚪在鯉魚、烏龜地幫助下找到媽媽的童話故事,向學生生動地講述了青蛙的生長過程。全文配有一幅連續彩圖,圖文并茂。整個教學過程突出以下幾個特點。
注重觀察能力的培養。本文為看圖學文,圖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增加學習興趣。在教學中利用現代技術將連續插圖分割成幾個相對獨立的畫面,讓學生學會局部觀察,再引導學生觀察整幅連續圖。
巧妙地把蝌蚪變成青蛙的生長過程用對比連續圖片展現出來,充分利用插圖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興趣和觀察能力。
注重表達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設計有趣的句式練習,在插圖地輔助下,教學生用不同的句式把觀察到的同一畫面中的相同內容表達清楚。
教給學生理解詞語的方法。運用動畫效果將課文中難理解的動詞“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先做以動畫演示,再讓學生親自表演體驗,從而在實踐中理解詞語的含義。
從扶到放,培養自學能力。發揮文章中有相似段落的優勢,重點指導學生學習一部分,教給學習方法,再設計合理的自學提綱,指導學生自學其他相似段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合理設計練習,突破難點教學。課文的重點、難點集中在理解青蛙的生長過程和了解青蛙的形體變化。
因此從連續圖中截取青蛙在不同時期生理變化的圖片,設計相應的填空題,在教學結束時,用此練習,讓學生一目了然地弄懂了青蛙的生長過程。
注意培養學生的朗讀興趣。課文中人物較多,每個角色都各有特色,讓學生扮演各種角色,學習用不同的聲調、語氣來讀不同人物所說的話,培養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同時也是一種文學藝術美的熏陶。
教學準備:制作電子課件,
學生制作卡片披著碧綠的衣裳,露著雪白的肚皮,鼓著一對大眼睛
荷葉上 蹲大青蛙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簡略)
看課文插圖,引出課題。
初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認清字形。
三、再讀課文,劃出不懂的字詞。用查字典或聯系課文內容的方法理解字詞意思。
四、三讀課文,初步了解文章內容,并思考討論:
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標出自然段,想想每一段講什么?
你想從課文中了解什么?
五、學習生字。
認讀生字卡片,組詞。
辨析字形,說說你是怎樣識記字形的。
指導書寫。
第二課時
直接引課,板書課題。
(放映課件第一頁:課文插圖)
同學們看看大屏幕就知道我們這節課學習哪一課。[板書課題]
指導看圖,理清思路。
1看圖說說課文里講了幾個小動物?哪兩個小動物是故事的主角呢?[板書:小蝌蚪、青蛙]
2 用一句話說說小蝌蚪和青蛙是什么關系。
如:(1)小蝌蚪是青蛙的媽媽,青蛙是小蝌蚪的孩子。
(2)青蛙和小蝌蚪是母子關系。
過渡:小蝌蚪為什么要找媽媽?怎樣找媽媽?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
(放映課件第二頁:課文錄象)
學習課文第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