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合作 促進發展——《魯班和櫓板》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魯班和櫓板》這篇課文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蘇教版)一年級下冊第22課。它講述了我國歷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魯班受鴨子游泳的啟示而發明櫓板的故事。課文敘事具體明白,通過朗讀要讓學生感受到魯班愛觀察、勤思考、能創造的優秀品質。
學生分析
學生是發展中的個體,他們的生活經歷和體驗及學習需求各不相同。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及認知水平,即關注學生閱讀“期待視野”。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因此,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教師應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民主、探索、合作的空間,以喚醒、激活他們自主學習的熱情。并以“讀”作為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主線,力求讓學生“以讀求悟”,“讀中見悟”,并通過合作學習,來促進學生的自主性發展。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9個生字,綠線內的字只識不寫,理解新詞的意思。
3.通過朗讀體會魯班愛觀察、勤思考、能創造的優秀品質。
教學流程
一、自讀比較,導入課題。
1.(出示魯班人物像)猜猜看,他是誰?(板書:魯班,生自讀。)
【以“猜”激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激發兒童學習動機最現實、最積極的因素。】
(板書:櫓板,生自讀。)
2.把上面兩個詞讀一讀,比一比,看看你會發現什么?(與前一個字字音相同,字形不同。)
3.讀了課題,你有什么疑問?
【導入課題有多種方法,這個課題由于“魯”、“櫓”同音不同形而產生一定的趣味性。心理學研究也表明,比較記憶有較大的優勢,于是我就以字音字形的比較解題導入,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了學習狀態。】
二、自讀自悟,大膽質疑。
1.學生根據課題質疑。
2.帶著這些問題自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3.同桌合作,交流初讀成果。
師:你是怎樣讀這篇課文的?哪些字、詞、句你是注意讀的?課文的哪兒是問題的答案。
【在這一環節中,讓學生以同桌合作的形式大膽充分地與同伴交流,能更進一步地為自主學習引路搭橋。】
4.學生提出自己無法解決或有疑惑的問題。
(1)學生之間能解決的問題由學生回答。
(2)老師梳理學生的問題,提出下一步的學習目標。
(出示:①魯班為什么要發明櫓板?②魯班是怎樣發明櫓板的?)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質疑可以使教師的教學更有的放矢,可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可以促進學生主動探究,敏于發現,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
三、落實重點,合作交流。
1.學習第一、二自然段。
魯班為什么發明櫓板呢?(生讀第一、二自然段。出示多媒體畫面,讓學生感受老艄公的“十分吃力”和“累得滿頭大汗”。)
2.學習第三、四自然段。
(1)多媒體畫面展示第三、四自然段的內容。(加上第三、四自然段的文字配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