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筍教學反思
課堂教學真正要落到實處,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處理好生成和預設的關系。
新課程非常關注和提倡動態生成,這是很有意義的。但 “動態生成”并不否定“預設”的重要性,它們之間也并不是互相排斥。相反,“生成”的質量在某種程度上說,卻依賴于“預設”的質量。教師在備課時,盡管不可能謀略到課堂上的“一絲一毫”,但可以想得細一點、全一點、精一點。而且,預設得是不是巧妙,有沒有創意,直接影響到課堂上的生成是不是“順利”。
設計本課教學環節時,對于語言訓練的重點環節是想像說話,一開始我的設計是讓學生通過這樣一個填空來完成的:春筍終于破土而出,它看到 ;聽到 ;聞到 ;想到 。它 地對 說:“ ”。這個填空看上去很全,教師的意圖也很明確,期望通過這則填空盡可能的讓學生考慮得全一些,說得具體些。但深入研究不難看出,這樣得“全”可能導致學生思維受阻,語言單調。其情感的獲得可能更多地來自于教師,并不是文本中的語言經過自身的體驗。于是,我將這部分作了修改,分成了三步走:首先,我讓學生先讀讀課文的第五節,找找靈感,以此來幫助學生讀懂當時文中所營造的環境,一方面避免學生的想像脫離當時的語境,使其具有合理性,另一方面也為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做了鋪墊。緊接著讓學生進行換位想像:假如你就是一個春筍娃娃,當你破土而出你會想些什么?會跟誰說話,又會說些什么呢?其目的在于讓學生再一次置身于青山綠水,鳥語花香間成為一棵小小的“春筍”,物我相融,思緒飛揚。為了提高學生思維的廣度,教師又及時調動學生的感官,“小春筍們,請睜大你的眼睛,看到些什么?豎起小耳朵,聽見了什么?深深地吸一口氣,聞到了什么?你還感受到了什么?”在這里雖然我也設計了一則填空:我終于破土而出, ( 可填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感受到的……)。我 (可填心里想些什么,或說些什么?……)”。但此僅僅作為參考,其目的是給予學生更多地思維角度與想像空間,或者作為一根“拐杖”幫助那些有困難的學生把要說的話規范地表達出來。從教學實際而言,效果也是不錯的,學生的多種感官被激活,情感被激發,他們躍躍欲試,爭相發言。大膽肆意的想像合理且不乏趣味,個性語言的表達,避免了前一次設計可能出現的單調乏味。
課堂的“生成”真實地反映了課堂教學的實際。因為在課堂教學活動的“行進”過程中,教師難以預計和預料課堂上可能發生的事情,對學生的“反應”也難以預測。如在讀讀演演中理解如何春筍克服困難,破土而出的,學生對表演者的評價則是教學的生成點。如何利用教學中的“動態生成”。這不僅是教師教學機智的體現,更是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的要求。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我力求注重引導學生自己去感悟,如:“春筍真的很硬嗎?有人吃過嗎?到底怎么樣?” 當學生回答不是很硬的,吃上去很嫩的時。教師進而追問“那么課文中為什么說比鋼釬更剛強,比風鉆更鋒利?”學生通過讀文再體驗后,就較容易體會春筍那種勢不可擋的力量。(見后文案例)但教學后,靜下心來思考,仍然覺得此環節少欠火候。這可能與自身的教學功底不足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