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前練習課《冰花》
二、知識整合、學生溫故知新。
新課標教材具有很強的開放性,注意構建課內外聯系。教材每一個部分都不是封閉的,而是用各種形式互相關聯,直接通向豐富多彩的社會、自然、生活和文化的方方面面。教師教學本課時、先引導學生復習《江南》的荷花,《看菊花》的菊花,讓學生對花有一個完整的認識,然后再讓學生猜出冬天的冰花。學生在尋找事物的共同點之后,又引起認識上的沖突,溫故而后知新,學習期待之情不禁而生。
三、漢字演變,激發學生主動識字的興趣。
識字教學是低年級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它為學生今后的閱讀與作文教學打下基礎。課標特別強調的就是學生要有主動識字的意識和獨立識字的能力。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助推器,有了興趣,再困難的學習學生也會樂此不疲;少了興趣,再重要的學習也會讓學生感到索然無味。所以,激發學生識字興趣是引領學生主動識字的重要前提條件。
本節課教師通過課件和校本作業讓孩子感知漢字“冰”是如何由實物轉化成古漢字,又如何由古漢字漸漸演變成現在的“冰”。從學生好奇的表情和專注的眼神當中,老師看出漢字的神奇魅力已經開始感染著這群充滿求知欲的學生,老師也相信漢字所傳承的文化內涵必將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直至開花、結果。
本節課存在的不足之處有:
第一、學生猜出“冰花”這個謎底,教師板書課題,這時教師應該直接引導學生質疑。因為桃樹開花,蓮藕開花,菊花開花,這是孩子生活中熟知的東西,而冰開花,學生存在認知上的空白,這時學生就自然想探究“為什么冰能開花呢?冰開花是怎么回事?等問題。
第二、教師引導學生想象冰花還像什么時,沒有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當學生猜想得不合理時,教師不要急于說出自己的答案,應該努力把學生的想象力打開,幫助學生尋找到事物之間的相似點,這樣,學生的思維就會更加活躍。最后老師再說出自己的看法,執行的效果就會更好。
總之、這節短短的課前導入課讓本人更清楚地認識到:低年級語文課的導入方法要切合兒童心理特征和教學實際,既要緊扣教學目標,還要堅持有利于誘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原則,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發揮他們在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以促使課堂教學達到預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