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竹排畫中游》教學反思
3、識字環節趣味性不夠。如果在中間安排一個識字游戲,相信孩子們會更加投入,比歌曲的效果會更好。畢竟他們還是一群6、7歲的孩子。
4、低年級的學生很活潑,課堂上有時候真的會有好多“意外”發生,就比如那句“我們的教室在哪里”,真的讓我心中一震,雖然我也及時處理了。課堂是有生命力的,對于生成,我應該更好地處理,這樣課才會更精彩。
5、教師的語言是一門藝術。而這一直是我做得很不夠的地方。語言應該要更精練些,課堂上應該再從容些。
一年級的孩子學習這樣寫景的詩歌確實是一個難點,上過后才發現真的遺憾多多。還望各位同行多提寶貴意見。
《小小竹排畫中游》是一首詩歌,短短三句,描繪了風景秀美,物產豐富的江南水鄉。這是一篇形象生動、語言優美、節奏感強的詩歌,適宜學生誦讀。課堂上我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反復讀,在讀中識字,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欣賞,以激發學生對家鄉、祖國的熱愛之情。
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主要注重了以下幾方面:
一、培養學生預習習慣,提高課堂效率
本班學生課外閱讀少,識字量較小,為了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我提前安排學生在家中進行了預習,根據學生年齡特點,要求比較簡單:1、把課文讀熟 2、給課后二類字加上拼音 (別小看這兩個要求,如果在課上全部完成大約需15分鐘左右,而且學生學習時間參差不齊,對好學生來講,浪費了許多時間)經過預習階段的學習,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讀書能力,對文中的二類字也初步認識了幾個。這樣在課堂上我就可以用更多的時間指導學生識字、朗讀、感悟。人教版教材的特點是識字量多,對于我現在所教的學生來講每一個字幾乎都是生字,提前預習是學生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這種能力應該從學生一接觸課文就開始培養。
有要求更要有檢查,每次布置完預習作業,我都要逐一檢查,完成的表揚,未完成的批評,并請學生監督其課下完成。連續兩次沒完成的和家長取得聯系,給家長講清預習的重要性,以求取得家長的配合。到本課為止我留過了四次預習作業,情況越來越好,全班學生基本能按要求完成。什么是習慣?就是行為的一種累積,我相信預習會成為本班學生的一種良好習慣。
二、在教學中不斷鞏固語文的知識點
語文素養是靠點點滴滴的語文基礎和長期持之以恒的語文實踐積淀、整合而成,低段語文教學的基礎和能力是語文素養摩天大廈的基石根基,扎實和牢固程度至關重要。在《在家里》一課中我就帶領學生認識了兩種基本標點符號“,。”在這一課中又進行了復習,請學生獨立標出句子,訂正后再指名分句讀,對讀錯句子的同學不急于指正,而請全班同學幫助他,這樣使大家在思考的同時,對句子的分法又進行了鞏固,在后面的分句朗讀中學生們都能夠正確讀出相應句子,并根據標點在朗讀時注意了相應停頓。
三、運用多種方法,帶領學生走進文本
語文教學中“讀”十分重要,要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讀,讀出情,讀出趣,讀出思。
在本課的教學當中,我十分注重創設讀的情境,出示課文投影片后我問學生:小朋友在寬闊的江面上劃著竹排都看到了什么?快自己讀讀課文。學生懷著好奇的心情認真地讀著課文,很快找到了鳥兒唱、魚兒游、樹木密、禾苗綠油油等處,在反饋時我要求學生盡量用自己的話說文中的意思,這樣就使學生理解了“密”、“綠油油”等詞語的意思。同時也訓練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