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神舟號”》的教學案例
……
師:你們一個個都是智慧星,真愛動腦筋!
(三) 思維拓展,展開想象
師:我們知道嫦娥姐姐認識了飛船之后,有個愿望就是想回家看看,如果她回來的話,你準備怎樣接待她呢?(學生對“接待”一詞產生歧義)
【學生大膽去去說,呈現了吃的、穿的、玩的,甚至是祖國的現代化變化等多種不同答案】
師:老師和你們想象的差不多,老師還帶來了好多的圖片呢。(屏幕出示祖國變化的各種圖片)
瞧!我們的祖國正在發展和強大,我們的科學技術越來越發達。從“神舟號”也就是 “神舟1號”到今天的什么?(大部分同學很順利的回答了“神舟5號”)還有一個大英雄(學生立即說出“楊利偉”的名字)對!神舟5號是我國前不久(即 2003年10月25日)才發射的第一艘載人航天飛船,而楊利偉叔叔呢就是第一位飛上太空的中國人,對他們你們還知道什么,誰來告訴我們?(由此展開討論)
師: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我想知道我們的小朋友有什么想法?
生:我想造個神舟6號。
生;我想當個科學家。
生:我想當個航天英雄飛到天空上去探索世界的奧妙!
……
師:太好了,我相信你們長大了一定會把祖國建設的更加美麗富強,老師在這里祝你們夢想成真!
五、自評:
開放的課堂,給了學生開放的思維空間;開放的要求激發了學生讀的興趣和自信。這節課較好地體現了課程改革和語文課程標準精神,以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前提,以創設自主、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為條件,以教師激勵和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為手段,以多種學生主題活動為形式,較好地促進了學生的主體性發展。
六、點評:
1.采用以讀為主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富有個性的學習
《新課程標準》基本理念突出了課堂教學中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在實踐中學習,從而促進學生在老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本環節馬老師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此理念,以學生為本,著眼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抓住一年級教材“小”、“實”、 “活”的特點,將讀的練習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由于學生對課文的體驗和感受是存在著差異的,因此在朗讀時沒有強求一致,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語氣、語調和情感處理方式。通過讀一讀,說一說,演一演等活動環節,學生由讀通課文到讀懂課文到會讀課文,經歷了“三讀”的語言實踐過程,主要是讓學生充分體驗祖國科技的迅猛發展及日新月異的變化。
2.充分、有效的運用了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加強了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
教師根據兒童心理特點,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的形象性、鮮明性的特點,設計了符合本課教學的課件,把形、聲、色、光、情、意融為一體,創設了情境,使抽象的文字變為生動直觀的畫面,化靜為動,尤其是“神舟號”與“嫦娥”的對話,給學生以身臨其境之感,美妙的文字激活了學生對美好事物的向往,使他們對課文中的人物和事件產生了共鳴,都想把“嫦娥姐姐”帶回家,向她訴說祖國的滄桑之變,感受人間的友情。可見,現代教育技術不僅促進了學生構建新知,培養了語感,更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促進了學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