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字二·比一比》教學實錄及評析(精選2篇)
《識字二·比一比》教學實錄及評析 篇1
師:我想帶你們去一個農家小院去做客。
(演示課件,風景如畫,教師描述。
師:看誰第一個出來迎接我們?
生:小貓。
師:能把他的名字讀好嗎?
出示文字:“花貓”。
指名讀,齊讀。
師:有什么好辦法記住貓字呢?
生:……
師:你用了加一加的方法,不錯。`
(出示圖畫、文字“黃牛”)
師:把他的名字悄悄的讀給同桌聽。
(學生按要求做)
師:去掉拼音,你還有信心讀好嗎?
(學生讀)
師:用“一群……”說一句話。
(學生說)
師:在農家小院認識了一些動物,還能吃到什么?
(出示“蘋果”“杏子”“桃子”)
自讀。
去掉拼音,同桌讀。
“開火車”讀詞語
(阿遠感受:識字的火車開起來,這個識字的火車到底從哪里來呢?是誰發明的,竟然在全國流行?用這個方法就真的能激發學生?有沒有可以替代的方法?)
出示圖片:一堆杏子 一顆紅棗。
師:誰能用加一加的方法記住“顆”
出示:一堆( ) 一顆( )
學生填空。
學生:
(阿遠:教師一急說出了“一輪彎月”,教師的“現掛”能力取決于功底,也取決于不斷的磨煉自己。)
出示詞語,同桌互相讀。
“數量詞”,跟老師說。
(阿遠:這里說“數量詞”沒有必要,讓學生能運用即可。)
找朋友的游戲──教師拿圖片,學生拿生詞。
師:“我的名字在哪里?”(播放音樂)
生:你的名字在這里。
(把生詞貼到黑板上)
師:再把這些詞語讀一遍。
師:在農家小院里,什么多?什么少?什么大?什么小?
生:黃牛大 花貓小 ……
師:有人把大家的發現寫成一首兒歌。
(出示兒歌)
師:讀一讀。
齊讀。
指名領讀生字。
師:誰能把“多”“少”的感覺讀出來?
教師讀。
指名學生讀。
(阿遠評價:教師的意識不錯,通過教師的朗讀啟發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怎樣讀出“大小”“多少”。指導起來不露痕跡,學生通過不斷的練習也能感受到應該怎樣讀。)
師:讀讀,想想、背背是學習語文的方法。
出示課件:摘智慧星,一朵花,一塊西瓜,一雙鞋,一把扇子,一件衣服……
摘到智慧星是不是變得聰明了,那要看小朋友會不會編兒歌了。
出示兩組詞:鬧鐘 手表 柿子 棗
(阿遠:給學生一點提示,符合低年級學生的特點,給學生思考的憑借,給學生一定的語言環境。)
寫字:牛 羊
讓學生觀察兩個字,先觀察“橫”,再觀察“豎”,教師板書。
學生描一描,寫一個。
師(總結):把路上看到的編成兒歌,可以把寫的字給爸爸媽媽看看。
(阿遠感受:這節課的設計有特色,教學的整體設計體現了與眾不同,能夠兼顧指導識字與朗讀。具體操作還要看教師的功力,課堂教學效果要看學生平時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
《識字二·比一比》教學實錄及評析 篇2
課堂應該有你而更精彩──《識字二·比一比》教學案例及反思
【案例】
《比一比》是小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上冊中識字(二)中的一篇識字韻文。描寫的是美麗的農家小院,溫馨的生活場景。一個大,一個小,一邊多,一邊少,是一種簡單的比較,一種充滿童趣的比較。
一位老師在教學這一課的第二課時時,緊扣文章這一語言的特點進行對比朗讀,激發了學生朗讀的興趣,學生朗讀情趣高漲。加上黃牛和貓、鴨子和鳥的表演對讀,蘋果和棗、杏子和桃實物比較對讀,瑯瑯上口的韻文,仿佛依稀聽到孩子在院子里誦讀的清脆嗓音。
剛一比較完了杏子和桃時,突然,一個孩子站起來說,“老師!比多少剛才已經比過了呀!怎么還比一次?”霎時間,學生、老師都望著他,課堂似乎也變得很不和諧。老師微笑著說,“是呀!大小不也是比了兩次嗎?”那學生還是好奇地望著老師,為了能改變這一窘境,老師和藹地說:“我們還可以一邊拍手一邊來讀一讀,來!你上來和老師合作一下。”老師歡快地和他拍著手,興致勃勃地讀著,但我能看出那位同學還是滿臉的疑惑,怎么也進入不了這情境中。我想:這孩子肯定還在為這一問題疑惑不解呢!
【反思】
仔細推敲,《比一比》這一識字韻文除了這一種對比的語言特點外,其實第一節和第三節,第二節和第四節還有一種對稱美。此時,老師假如能肯定這一學生的問題,讓學生讀讀課文,讓他們來說一說為什么,讓他們自己發現這一語言的對稱美,我想這樣這課堂會因為有他而會更精彩!
因為課堂教學是老師和學生共同生命的歷程,我們應該用動態生成的觀念來認識語文課堂教學。這里所要涉及的問題就是課堂教學生成的問題。學生總是帶著自己的經驗、知識、思考、靈感、興致參與課堂教學,從而使課堂教學也呈現出豐富性和多變性。這就要求我們老師此時應根據學生的需求而生成,因勢利導,以學定教,這樣的語文課堂教學才會因有你而精彩;這樣的語文課堂教學才會呈現出一片燦爛的天空。為了處理好教案預設和課堂生成的問題,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兩方面進行努力。
一、拓寬閱讀視野,多角度看教材
文本在解讀時,根據讀者的身份不同、個人境遇不同和對生活的感悟不同,自行發現和建構文本的意義也就不同,所以課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應是讀本。作為教師,在上課前必須要會用兩個頭腦多層面地來看文本。首先應該會用學生的身份來閱讀文本。一篇文章,在孩子眼里最感興趣的會是什么?哪些是與他們生活實踐相結合的,哪些是與他們情感世界相通的,引導學生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自己去閱讀,自己學會閱讀,積極主動地建構文本意義,甚至是創造文本的意義。
再次應該是用教師的身份來閱讀文本。此時,老師關注的應該是哪些是學生不會引起關注,而又應最是值得學習討論的。在課文空白處,引導學生通過聯系上下文感悟體會,想象說話,然后通過感情朗讀來表達自己的獨特體驗;在課文矛盾處,啟發學生去梳理,去思考;在課文余興處引導學生品味、積累。這樣進行多層面的解讀,老師才能做到創造性地運用教材。
二、提升教學理念,觀念行為同行
其實,縱觀整堂課,教師和學生民主、平等的教學觀念、教學意識還是很強的,整堂課師生始終在民主平等的對話中進行的,所以,才會出現學生靈光閃現的剎那間。為了把這一教學理念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到底,教師還應有一種十分重要的教育理念是“傾聽著的教育”。這一理念強調不僅要讓“學生傾聽教師”,更強調首先要“教師傾聽學生”。教師必須學會多層次地傾聽,聽出學生認識的深淺,聽出學生見解的新穎獨特,聽出學生問題的探討價值。
在傾聽學生發言的過程中,一位好的教師能敏銳地發現學生理解上的偏差、學生的疑惑、學生經驗背景中已經擁有和仍然缺乏的東西,從而判斷學生理解到的深度,正是通過傾聽學生,通過關注學生的即時表現、學生的觀點和發言,通過關注學生的興奮與疑惑,教師對自己何時參與、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手段做出決策。作為一個真正的傾聽者的教師,必定是這樣的:他應以一顆充滿柔情的愛心,滿懷信心和期待地傾聽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這樣的傾聽才能幫助學生搭建起學習的舞臺,感受到課堂學習中揮灑智慧的樂趣。
教師還應引導學生也學會傾聽,細心揣摩,深入思考。讓學生也能聽出這些“不和諧之音”。其實,平時這現象也常見,課堂上老師的問題剛出口,學生便急于表現自我,小手齊刷刷高高舉起,還不停地喊著“我”、“我”。當老師請一名學生站起來表達時,更多的學生因未能得到自我展現的機會,有的噘起小嘴,有的唉聲嘆氣,有的仍不甘地舉著小手。至于那位發言的同學講了什么內容,又有幾位同學是在注意傾聽的呢?其實,作為學習的伙伴,他們更容易對一些問題引起注意,容易產生共鳴,發現問題,再讓他們之間互相展開討論,更易奏響生命之歌。所以為了把平等、民主的教學理念在課堂中進行到底,教師必須做到提升教學理念,讓教學理念與教學行為同行,讓“傾聽著的教育”這一教育理念在課堂教學中盡情綻放。
在這次教學活動中,這位老師假如自己能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捕捉這一閃光點,只要讓學生分段對比著讀一讀,當他們自己發現這一語言特點時,那份收獲是令人振奮的;假如老師能把這一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發表看法,當他們能發現這一語言特點時,那份驚喜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我想說,讓我們的課堂少一些預設,多一些生成,讓我們的課堂因生成而更精彩!讓我們的課堂應有這樣的學生而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