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景中獲知,在求知中得趣──《識字二·比一比》教學案例及評析(精選2篇)
在情景中獲知,在求知中得趣──《識字二·比一比》教學案例及評析 篇1
【設計理念】
認識的發展是以情意的發展為基礎的,這是學生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兒童,尤其是低年級兒童,正處于皮亞杰所說的“具體運思階段”的初期,其認識需要依賴于實物環境和經驗直覺,他們對學習的參與度取決于他們對學生的興趣;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又取決于學習對他們的吸引力。因此,他們的有效學習總是與生活化、游戲化的情景緊密聯系的。讓孩子們在生活化、游戲化的情景中快樂地獲取需要的知識,在尋求知識中充分感受到學習的樂趣該是我們不懈的藝術追求。
【教材分析】
課文插圖描繪了美麗的農家小院,溫馨的生活場景。其間有黃牛、花貓的悠閑,有鴨子、小鳥的嬉鬧,還有杏子、桃子、蘋果、紅棗的甜蜜。插圖下有八個詞語,從詞語的排列可以看出,課文對詞語進行了分類,“黃牛、花貓、鴨子、小鳥”是動物,“杏子、桃子、蘋果、紅棗”是水果。
課文還安排了一篇瑯瑯上口的韻文,誦讀間傳達出一股暖暖的情意。“一個大,一個小,一邊多,一邊少”,是一種簡單而又充滿童趣的比較,透過字里行間,我們依稀看到一個孩子在院子里跳躍、玩耍的身影,聽到孩子清脆的童音……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識字和寫字。
【學習目標】
1、在參與富有情趣的語文實踐活動中,認識“黃牛、花貓、鴨子、小鳥、杏子、桃子、蘋果、紅棗”8個詞語和“黃、貓、杏、桃、蘋、紅”6個生字,感受學習的快樂。
2、能認真地、靜心地在田字格中描、臨、仿寫“牛、羊” 兩個漢字,感受書寫之趣。
3、在個體的充分實踐中將兒歌讀正確、讀通順,感受兒歌的節奏、韻律美。
4、在課堂中,充分體驗學習的樂趣,對學習充滿興趣。初步形成生活是個大課堂的意識,能主動地從生活中汲取更多的信息。
【主要教學策略】
在教學中,以情感為依托,讓學習過程進入認知與情意和諧統一的軌道。通過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充分調動與激發具有多元智能的兒童的求知欲望,挖掘其智慧潛能,使有著個體差異的兒童都能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積極的情感體驗。教師是兒童情感的“激發者”,在教學中,教師直接參與到情景中去,真正進入角色,并充分利用語言進行渲染、激勵,在教師富有情趣的教學藝術誘導下,使創設的情景更加能起到激發孩子情感和學習熱情的作用,讓孩子們在趣味中獲知,在求知中得趣,促進孩子們全面和諧發展。
【教學流程及設計意圖】
一、創境激趣,在快樂中走進學習
1、小朋友們,今天,老師要帶你們到一個小朋友家去做客,讓我們乘上火車,跟著音樂出發吧!(點擊課件:《火車開了》響起,師生隨著音樂微笑地拍手打節奏)
2、嗚──火車到了。看,我們到哪兒了?(點擊課件:動態出示畫面和文字──背景圖為關閉的院門,文字為“樂樂的家”)
3、樂樂也是一位一年級的小朋友,他家在農村,他家里什么樣呀?讓我們輕輕推開門去看一看。(點擊課件:文字消失,院門動態敞開,出示院中情景──與書中插圖相同)
(在兒童喜聞樂見的生活化游戲情景中進入學習,調動孩子們的情緒,讓課堂充滿歡樂氣息。)
二、快樂學習,在趣味中獲取知識
1、你在院子里看到了什么?根據學生回答相機在相應的圖片附近出示下列詞語──鴨子、小鳥、黃牛、花貓、桃子、蘋果、紅棗、杏子,重點引導學生讀準詞語的音。在教學中隨機穿插聽動物叫、和事物打招呼、仿動物態、說果子特點等小活動,讓每一次讀詞都在快樂中進行。
(結合聽動物叫、與事物打招呼、仿動物態、說果子味、色等特點豐富詞語信息,在這一過程,學生的生活經驗被充分調動,并與學習信息產生耦合。而當抽象的文字符號能轉化為形象的表情、身姿、聲音活動時,即意味著學生已經通過活動體驗形成了對這些名詞的直覺理解,在內心初步建立圖文聯系)
2、(點擊:圖片消失,注音的八個詞語重新排序)瞧,畫面不見了,詞語朋友戴著拼音帽子出來見我們了,你能準確地喊出它們的名字嗎?(注意有ao的字的音準)
3、(點擊:拼音消失,留下詞語,詞語重新排序,序同課文詞串序)詞語朋友們玩熱了,瞧,它們摘下了拼音帽子,又排了排隊。你還認識它們嗎?多種形式引導學生讀詞,從讀準到讀出詞串的韻律感。
(采用兒童感興趣的語言引導孩子在具體情境中通過與不同形式出現的詞語朋友打打招呼的活動體驗自主學習知識。)
4、小朋友們認得真快!我也都記住了。看,我這兒有個信封,里面有八張詞語卡片(邊說邊將信封取出,將里面的詞語卡片倒在實物投影儀的臺面上)看,小鳥、桃子、蘋果、杏子黃牛、鴨子、紅棗、花貓(一張一張讀)其實每個小朋友的課桌里都有這樣一個信封,請你也試試,看看你能不能像我一樣讀得又快又準?
5、剛才讀詞語的時候,我發現這八個詞語很特別,它們有的是一家人,我覺得“紅棗和桃子是一家人,因為他們都是水果。”(邊說邊在實物投影儀上演示)請你幫它們分一分,誰和誰是一家人?
⑴ 個體活動(活動中教師隨機運用肯定評價保證個體活動的實效)
⑵ 交流
(活動化學習充分釋放學生思維潛能,讓思維積極活動起來,相信孩子們會創造性的將詞語融入句段中表達自己的看法,詞語也將以新的儲存方式──歸類儲存于知識庫中。)
6、老師也分了分,看(課件──課文插圖,下端一排詞語,左邊四個:黃牛、花貓、鴨子、小鳥,右邊四個:杏子、桃子、蘋果、紅棗)哎呀,怎么詞語朋友沒有和圖畫在一起了呢?這可不行,快請小朋友們幫它們找找名字,讓他們在一起吧。
例:師點擊圖問──喂,喂,我的名字在哪里?在詢問時注意問句的變化,如:模擬動作仿聲──喵,喵,我的名字在哪里?并結合事物特點采用不同的聲音、表情、語調、體態語言來詢問,如:代蘋果問時微笑著、輕輕地、甜甜地問:喂,喂,我的名字在哪里?待學生舉著詞卡說完后,教師拖動相應的詞語至對應的畫面附近。待所有詞語都被拖到相應畫面旁后,請小朋友再齊喊它們的名字。
(教師是兒童情感的“激發者”,在教學中,教師直接參與到情景中去,真正進入角色,并充分利用語言進行渲染、鼓動,使創設的情景更加能起到激發孩子情感和學習熱情的作用。)
7、(點擊:黃、貓、杏、桃、蘋、紅六個字變色變大)今天,這些字朋友想到黑板上去玩。它們變成了小朋友的樣子,你們看誰來了?(出示一張張以小朋友輪廓為底的自做的生字卡片──黃、貓、杏、桃、蘋、紅,生逐個喊“小朋友”名字)
8、聽老師讀字,請在詞串中找到這些字,用圓圈圈起來。
例:“黃牛”的“黃”,“金黃色”的“黃”。
9、這些字老師在其它地方也看到過。(隨機出示喜之郎果肉果凍、一瓶冰紅茶)帶學生讀包裝紙上的字,引導學生回憶生活經歷,說說曾經在哪兒見過這些字?肯定在生活中識字的方法。
(在課堂中教師示范展示來自課外的“識字材料”,激活孩子們的生活記憶,尋找與這些生字見面的往昔片斷,當他們搜索成功時他們會初步感受到生活是一個大課堂,會得到更有價值的收獲。)
三、感受韻文,感受朗讀樂趣
1、生字朋友想家了,它們要和很多字在一起,瞧,它們在兒歌里呢,請你把它圈出來,再認真地讀一讀兒歌。
2、多種形式引導學生讀準、讀通韻文。
3、師帶動作有節奏地讀,生感受朗讀趣,建議課后嘗試。
(在這一課時中,對韻文的學習定位在通過認真地讀、反復地讀,將它讀正確、讀通順,在傾聽老師的讀中感受韻文的節奏感,韻律美,為實踐讀出節奏、韻律作準備。)
四、描、臨 、仿寫,體會認真書寫之樂
1、(大屏幕映示寫在田字格中的“牛”“羊”)
⑴ 你還記得這兩個字嗎?誰能說幾個有它們的詞語呢?
⑵ 自學筆順。
⑶ 仔細觀察,怎樣把這兩個字寫好看呢?
2、指導寫“牛”
⑴ 范寫“牛”,同步指導。
⑵ 生個體練寫:仔細看范字“牛”書空一遍,看準了再描一個“牛”。注意每筆一次描成,不斷開,不回描。
3、指導寫“羊”
⑴ 觀察老師寫字。師同步指導。
⑵ 學生書空“羊”,描一個“羊”。
4、小朋友,寫字兩個“寶”。一是用眼看,你的字是不是和范字差不多;二是用小手認認真真地寫。接下來我們描紅、仿影、臨寫剩下的字。我們比一比,看誰的字一個比一個寫得好。
5、練寫字姿勢,足安、身直、頭正、臂開,三個一要做到。
6、學生寫字,播放音樂。座中巡視,采用具有指向性、激勵性的語言肯定學生的寫字姿勢和書寫質量,給優秀作業貼成功星。
7、投影展示三四份作業
(“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是第一學段學生的目標之一,也是學生書寫出規范、端正、整潔的字的前提。通過肯定、賞識,促使孩子們獲得知識和指導自己行為的準則,獲得由成功的體驗而產生的情感上的喜悅與自信心。)
在情景中獲知,在求知中得趣──《識字二·比一比》教學案例及評析 篇2
課堂應該有你而更精彩──《識字二·比一比》教學案例及反思
【案例】
《比一比》是小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上冊中識字(二)中的一篇識字韻文。描寫的是美麗的農家小院,溫馨的生活場景。一個大,一個小,一邊多,一邊少,是一種簡單的比較,一種充滿童趣的比較。
一位老師在教學這一課的第二課時時,緊扣文章這一語言的特點進行對比朗讀,激發了學生朗讀的興趣,學生朗讀情趣高漲。加上黃牛和貓、鴨子和鳥的表演對讀,蘋果和棗、杏子和桃實物比較對讀,瑯瑯上口的韻文,仿佛依稀聽到孩子在院子里誦讀的清脆嗓音。
剛一比較完了杏子和桃時,突然,一個孩子站起來說,“老師!比多少剛才已經比過了呀!怎么還比一次?”霎時間,學生、老師都望著他,課堂似乎也變得很不和諧。老師微笑著說,“是呀!大小不也是比了兩次嗎?”那學生還是好奇地望著老師,為了能改變這一窘境,老師和藹地說:“我們還可以一邊拍手一邊來讀一讀,來!你上來和老師合作一下。”老師歡快地和他拍著手,興致勃勃地讀著,但我能看出那位同學還是滿臉的疑惑,怎么也進入不了這情境中。我想:這孩子肯定還在為這一問題疑惑不解呢!
【反思】
仔細推敲,《比一比》這一識字韻文除了這一種對比的語言特點外,其實第一節和第三節,第二節和第四節還有一種對稱美。此時,老師假如能肯定這一學生的問題,讓學生讀讀課文,讓他們來說一說為什么,讓他們自己發現這一語言的對稱美,我想這樣這課堂會因為有他而會更精彩!
因為課堂教學是老師和學生共同生命的歷程,我們應該用動態生成的觀念來認識語文課堂教學。這里所要涉及的問題就是課堂教學生成的問題。學生總是帶著自己的經驗、知識、思考、靈感、興致參與課堂教學,從而使課堂教學也呈現出豐富性和多變性。這就要求我們老師此時應根據學生的需求而生成,因勢利導,以學定教,這樣的語文課堂教學才會因有你而精彩;這樣的語文課堂教學才會呈現出一片燦爛的天空。為了處理好教案預設和課堂生成的問題,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兩方面進行努力。
一、拓寬閱讀視野,多角度看教材
文本在解讀時,根據讀者的身份不同、個人境遇不同和對生活的感悟不同,自行發現和建構文本的意義也就不同,所以課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應是讀本。作為教師,在上課前必須要會用兩個頭腦多層面地來看文本。首先應該會用學生的身份來閱讀文本。一篇文章,在孩子眼里最感興趣的會是什么?哪些是與他們生活實踐相結合的,哪些是與他們情感世界相通的,引導學生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自己去閱讀,自己學會閱讀,積極主動地建構文本意義,甚至是創造文本的意義。
再次應該是用教師的身份來閱讀文本。此時,老師關注的應該是哪些是學生不會引起關注,而又應最是值得學習討論的。在課文空白處,引導學生通過聯系上下文感悟體會,想象說話,然后通過感情朗讀來表達自己的獨特體驗;在課文矛盾處,啟發學生去梳理,去思考;在課文余興處引導學生品味、積累。這樣進行多層面的解讀,老師才能做到創造性地運用教材。
二、提升教學理念,觀念行為同行
其實,縱觀整堂課,教師和學生民主、平等的教學觀念、教學意識還是很強的,整堂課師生始終在民主平等的對話中進行的,所以,才會出現學生靈光閃現的剎那間。為了把這一教學理念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到底,教師還應有一種十分重要的教育理念是“傾聽著的教育”。這一理念強調不僅要讓“學生傾聽教師”,更強調首先要“教師傾聽學生”。教師必須學會多層次地傾聽,聽出學生認識的深淺,聽出學生見解的新穎獨特,聽出學生問題的探討價值。
在傾聽學生發言的過程中,一位好的教師能敏銳地發現學生理解上的偏差、學生的疑惑、學生經驗背景中已經擁有和仍然缺乏的東西,從而判斷學生理解到的深度,正是通過傾聽學生,通過關注學生的即時表現、學生的觀點和發言,通過關注學生的興奮與疑惑,教師對自己何時參與、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手段做出決策。作為一個真正的傾聽者的教師,必定是這樣的:他應以一顆充滿柔情的愛心,滿懷信心和期待地傾聽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這樣的傾聽才能幫助學生搭建起學習的舞臺,感受到課堂學習中揮灑智慧的樂趣。
教師還應引導學生也學會傾聽,細心揣摩,深入思考。讓學生也能聽出這些“不和諧之音”。其實,平時這現象也常見,課堂上老師的問題剛出口,學生便急于表現自我,小手齊刷刷高高舉起,還不停地喊著“我”、“我”。當老師請一名學生站起來表達時,更多的學生因未能得到自我展現的機會,有的噘起小嘴,有的唉聲嘆氣,有的仍不甘地舉著小手。至于那位發言的同學講了什么內容,又有幾位同學是在注意傾聽的呢?其實,作為學習的伙伴,他們更容易對一些問題引起注意,容易產生共鳴,發現問題,再讓他們之間互相展開討論,更易奏響生命之歌。所以為了把平等、民主的教學理念在課堂中進行到底,教師必須做到提升教學理念,讓教學理念與教學行為同行,讓“傾聽著的教育”這一教育理念在課堂教學中盡情綻放。
在這次教學活動中,這位老師假如自己能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捕捉這一閃光點,只要讓學生分段對比著讀一讀,當他們自己發現這一語言特點時,那份收獲是令人振奮的;假如老師能把這一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發表看法,當他們能發現這一語言特點時,那份驚喜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我想說,讓我們的課堂少一些預設,多一些生成,讓我們的課堂因生成而更精彩!讓我們的課堂應有這樣的學生而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