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情
第一課時一、教學目標:
1、通過歌唱和欣賞繪畫等藝術活動,使學生了解粽子與端午節的民俗文化內涵。
2、感受和表達端午節熱鬧的氣氛及濃厚的親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準確掌握歌曲的節奏。掌握附點音符和切分音的節奏樂曲,用輕巧優美的聲音來演唱。
2、感受歌曲所表達的濃厚親情。
三、 教學準備:
音帶。
四、教學過程:
1.組織教學:
學生聽音樂進教室,師生互唱問好歌。
2.導入新課:
師出示歌謠: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這首民歌唱的就是農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到那一天,我國城鄉,特別是南方廣大農村,家家戶戶都要在門口插艾、掛蒲(兩種野草),吃粽子,到江邊湖畔看龍舟競賽。
師提問:你知道端午節吃粽子有什么意義嗎?是為紀念誰的呢?
學生回答。
3. 師介紹端午節的風俗習慣:
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
賽龍舟:當時楚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尸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中國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中國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中國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我國人作法,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
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后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4.學唱歌曲:《包粽子》
(1)欣賞樂曲:學生仔細傾聽歌曲,留下初步印象。
(2)節奏練習:
x .x x x | x 0 | x x x | x 0 ||
x x x | x x x | x .x x x | x — ||
教學步驟:師生共同分析節奏,找出難點,解決難點。
分小節練習,邊用手劃拍邊讀節奏。
切分節奏要求中間的音重讀,旁邊的音輕聲讀,附點音符前重后輕。
連貫的劃拍讀出節奏。
(3)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歌詞。
(4)師彈琴學生分句學唱歌曲,注意附點音符和切分節奏的旋律。
(5)熟練后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包粽子》。
(6)學生邊唱邊表演,請表演出色的學生帶領大家一起活動。
5、師生告別,學生聽音樂出教室。
教學反思:
音樂課是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領域,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之一,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手段和必修課。我在設計這課時適當運用故事導入,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課上我注意發揮學生的自主參與和師生互動,在和諧的氛圍中,孩子們互相啟發、補充,每人都有平等參與和表現機會,共同獲得、共同提高。在表現歌曲過程中,把握好每次的重復都要逐步加大演唱難度和表現的深度,達到既復習、鞏固了原有的知識,又避免機械重復的目的,孩子們在提高學習興趣的同時又增強自己的自信心,課堂上的情緒氛圍也層層推向高潮。第二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