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音樂第七單元大山,你好教學設計集體備課
第七單元 大山,你好 單元分析: 本單元以“大山,你好”為題,是一種探訪的口吻。選取了一組與山間生活場景有關的音樂作品,如歌曲《太陽出來喜洋洋》、《親愛的回聲》、《山里的孩子心愛山》、《纜車》、《山童》,器樂曲《火車向著韶山跑》、《空山鳥語》等,用“愛”串聯起來,不僅是“山里的孩子心愛山”,山外的孩子也懷著“樂山”、“仰山”的心情向他們跑去。試圖讓學生通過欣賞、演唱這些作品,感受作品的的不同風格以及不同的表現方式,領略大山的風采,了解大山的風采,了解大山里的生活,感受大自然的博大與美好。教學目標:學生能主動參與聽、唱、動、奏等音樂活動,在活動中體驗大山里的生活情趣,表達對大自然的熱愛,懂得“關愛弱勢群體”是應該具備的美德。學生能嘗試用不同的方式表達歌曲的情緒,表現歌曲的意境。認識拍號“6/8”,了解其含義,能歸納出用這種拍子寫成的音樂作品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學生在聽賞《火車向著韶山跑》等作品時,能感受到音樂家在音樂作品中對自然音響的模仿,能發現音樂作品以聲、以情寫景的一般表現手法。本單元課時安排:3課時第一課時教學時間:5月16日~5月18日
教學內容:1. 聽:童聲合唱《山童》2. 唱:《太陽出來喜洋洋》教材分析:1. 《山童》(童聲合唱)創作于上世紀90年代,以純樸新穎的音樂語言、齊唱與合唱的形式,描繪了山鄉美麗的景色,塑造了山村兒童熱情、活潑、開朗、俏皮的形象,富有鄉土氣息。2. 《太陽出來喜洋洋》是四川山民們砍柴時唱的山歌,情緒樂觀爽朗,音樂清新質樸,旋律比較自由。句間夾用的襯詞來自喚牛的吆喝聲和鑼鼓聲的模仿,流露出歌者愉悅自得的心情。教學目的:1. 能主動參與聽、唱活動,在活動中領略大山的美景,體驗大山里的生活情趣,表達對自然景象的向往,確立樂觀向上的而生活態度。2. 能用爽朗的歌聲演唱歌曲《太陽出來喜洋洋》,能嘗試用不同的演唱形式表達歌曲的情緒,初步了解山歌的特點。3. 能用心聽賞歌曲《山童》,能聽出歌曲的演唱形式,并能用自己的歌曲描述歌曲所描繪的景象。教學重點、教學難點:用多種演唱形式表現歌曲的情緒。教學過程:
教學活動
學生學習
備注一.組織教學 1. 師生問好 2. 發聲練習 1 2 3 3 4 5 5 6 5 4 3 2 1 mi yo mi yo mi yo mi yo 用歌聲進行師生問好找到正確的發聲位置,口腔中的軟腭抬起,氣息通暢,聲音具有頭部氣流感,這條發聲練習在演唱中注意其中的跳音要輕巧、有彈性。韻母的咬字清楚。二.導入新課1. 出示圖片,老師談話:這是什么?山,對于我們來說是比較陌生的,但是對于山里的孩子來說大山對于他們有特殊的感情,讓我們一起聽一聽山里孩子的生活吧。通過歌聲了解山里孩子的生活三.聽賞歌曲《山童》1. 聽賞歌曲《纜車》和《山童》,聽出哪首歌曲是中國的,哪首歌曲是外國的,并能說出自己的感受和理由。2. 再聽《山童》,聽出歌曲的演唱形式3. 用心聽賞歌曲《山童》,說說歌曲描繪了怎樣一幅圖畫。聽辨中國、外國作品齊唱與合唱的形式描繪了山鄉美麗的景色四.學習歌曲《太陽出來喜洋洋》1. 聽范唱,感受歌曲濃郁的山歌風格2. 輕聲跟唱歌曲,注意波音的唱法、跨小節切分節奏和襯詞的發音。(“扯”念cai)3. 再唱歌曲 ,想像山里孩子的生活場景,體會他們爽朗的性格和樂觀的態度。欣賞范唱,感受山歌風格輕聲跟唱歌曲,學唱歌曲中的波音及難點小節再唱歌曲感受歌曲表現的情境五.歌曲鞏固1. 邊唱襯詞樂句邊做挑柴擔的動作2. 將襯詞樂句放在歌曲的首尾,作為歌曲的引子和尾聲來演唱,增加趣味性。3. 將襯詞樂句作為歌曲的第二聲部,把歌曲變成一首短小易唱的合唱曲,使歌曲的表現力更加豐富。4. 由學生討論還能用什么樣的演唱形式來更好地表現歌曲,比比不同唱法的不同效果。學做挑柴擔的動作增加歌曲的趣味性將襯詞作為第二聲部,試著唱唱合唱選擇用自己喜歡的形式演唱歌曲六.拓展和小結1. 教師再找兩三首山歌給學生聽賞。說說和《太陽出來喜洋洋》有哪些相似的地方。2. 由教師進行小結,使學生對山歌的特點有初步的了解。聽聽其他的山歌,做一做比較教學后記:在教學的最后環節,我又安排了一些音樂欣賞活動,如“找一些勞動號子,小調與山歌《太陽出來喜洋洋》作比,或找一些其它地區的民歌與四川民歌《太陽出來喜洋洋》作比,聽聽、唱唱、說說,擴大學生的音樂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