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第九冊音樂全冊教案
3.歌譜與歌詞都可分兩部進行學習,學好第一部分(樂段)再學第二部分(速度先慢逐步加快)。
4.學習第一樂段,四個樂句,每句2小節。把每個樂句分組,一個小組,規定時間2分鐘自學,然后四個樂句接唱,能接上的為勝者(慢速度)。教師重點指導不能接唱的小組,集體幫助。再接唱并逐步加快速度直至歌曲應達到的速度。同樣是競賽,跟不上速度唱錯為敗者。從競賽中激發學習學譜的積極性。
5.第二樂段的學習可分高低聲部進行。把全班分為二部分,各承擔一個聲部。教師先分別示范兩個聲部的曲調;然后各聲部由組長帶領先自學,教師巡視,重點指導低聲部。(同樣先慢速度學唱)
6.合成時,由第一樂段的最后一句接二聲部合唱,因第一樂段的最后一個音“do”就是低聲部開始的音高,這樣幫助低聲部能找到自己的音高位置。
7.按歌曲的原速全曲合成。要唱出歡樂的情緒。
8.配上伴奏。
9.請幾個學生伴舞(朝鮮舞基本動作)。
10.完整地表演朝鮮人民蘋果豐收時的歡樂情景。
二、聆聽《快樂的農夫》
1.初聽全曲。(有條件的教師,當場在鋼琴上獨奏,或請班上能演奏的同學獨奏,這樣更直觀,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2.設問:這首鋼琴獨奏給你什么感受(快樂?雄壯?悲傷?)。
3.學唱主題4小節。
4.為這主題4小節伴奏
(1)全班分二部分,分別按書上節奏用拍手與拍腿為主題曲調伴奏(教師彈主題)。
(2)一半學生唱主題,一半學生分二聲部用拍手與拍腿伴奏(交換一次)。
5.復聽全曲。
全班為鋼琴獨奏曲伴奏。
大部分同學拍手(高聲部)、拍腿(低聲部),一部分同學用打擊樂器(皮革類——低聲部,木質類——高聲部)。
6.小結:簡介樂曲背景,也可作為農家一樂(雖然作品與農夫無關)。
三、 小結。
課后反思:
第二課時
一、表演《趕圩歸來啊哩哩》
1.解題:“趕圩”,在彝族地區就是趕集,“啊哩哩”是襯詞,是當地人民常用的襯詞,表示很高興的心情。因此歌名的意思就是——趕集回來很高興。
2.聆聽范唱。感受彝族民族音調的風格及姑娘們邊唱邊跳的歡樂情緒。
3.由于該曲采用大量的十六分音符節奏,所以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學曲調時宜放慢速度,當熟練流暢后逐漸達到歌曲應有的速度。另外為了降低難度,可分為二段學唱,先學唱4小節,待熟練后再學唱后4小節。注意唱準前十六分音符節奏。學習曲調時要提醒學生用4/4的指揮圖式劃拍,并做到勻速。可采用小組與集體交替唱,個人與小組交替唱等方式互補互學。要唱出活潑歡快的情緒。
4.歌曲表演時可采取前4小節女領眾和,即在“啊哩哩”處眾和,后4小節齊唱。還可以邊唱邊跳。
5.伴奏是本歌表演的難點,先排練打擊樂與人聲,最后再加上音高樂器。
6.完整的表演。唱、跳、奏合一,各人發揮其特長,合作和諧,表演好《趕圩歸來啊哩哩》,表現彝族同胞的農家樂。
二、 “選擇合適的音組填入空白小節”練習
1.這一練習的目的有兩個:
(1)從填空活動中,讓學生獲得組成流暢曲調的感性認識。為學生自己的創作活動作鋪墊。
(2)這一練習,也是音樂語言的結果,感受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同時也是識譜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