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第九冊音樂全冊教案
10.設計打擊樂伴奏,注意4/4與3/4的交換。如:
二、聆聽《鄉間的小路》
1.直接導入:初聽歌曲。
設問:這是什么地區的歌曲?(中國臺灣校園歌曲)
歌曲反映了什么內容?(青少年對故鄉的熱愛)
2.把歌曲(至少是歌詞)通過投影在屏幕上展示。
3.邊看歌曲邊聽錄音,以加深對歌曲的印象。允許同學輕聲隨錄音哼唱。
4.師生議論歌曲給自己的感受。
5.小結:走在鄉間的小路上是多么的瀟灑,讓人流連忘返。
三、表演集體舞《星光恰恰恰》:
1、 初聽,讓學生通過身體的律動感受音樂的活潑、歡快。
2、 課本上提供了兩種動作,一是走步,二是左右扭動腰臀。八拍為一組動作,前六拍走步,后兩拍扭動腰臀。還可以前六拍走步,后兩拍做轉身跳。
3、 學生設計自己的動作。
四、 小結。
課后反思:
第三課時
一、 表演《如今家鄉山連山》
1.歌曲以天真而富有想像力的描述,表達少兒對家鄉的贊美。所以演唱時要把這種歡樂的情緒、天真可愛的形象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
2.歌曲的學習可以用多種形式。
(1)第一、二句的曲調學習,通過聽辨相同與不同小節進行識譜學唱。
(2)二聲部合唱4小節,可作為發聲訓練。頓音要唱得有彈性,表達一種開懷大笑的情緒。
(3)最后二句的曲調采用聽唱與視唱相結合手段學唱。
(4)當曲調熟練后,先可用襯字“啦”唱(在合唱時仍用“哈”)。在“啦”唱得天真歡快的基礎上再唱歌詞,并唱好語氣的起伏。
(5)在對歌曲曲調唱得較有樂趣、熟練的基礎上,分組自編表演唱(教師到學生中去分層指導)。
(6)各組展示。
(7)小結:純樸、可愛、天真的故鄉情。
二、 創作活動
1.拓展藝術的領域,以畫、詩歌、短文等綜合藝術的手段表現對故鄉的眷戀。
2.“畫”主要是寫意,所以要求簡潔,不必太復雜精細,意到即可。
3.短文有條件的可以進行采訪,一段情況下以收集為主,到圖書館、或家里有電腦的上網者,可將網上資料下載即可。
4.以上兩項活動重在過程、重在參與,教師要鼓勵、表揚積極參與者。
三、 小結。
課后反思:
第六課 歡樂的少年
一、教學內容:
1、表演《雛鷹之歌》、《叮鈴鈴》。
2、聆聽《可喜的一天》、《羅馬的松樹》。
二、教學目標:
1.本課中外四首作品都反映了一個主題——歡樂的少年。由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音樂的表現也不盡相同。我們應以不同的風格與形式,去表現不同層面的少年活潑歡樂的情緒。
2.在前面幾課曲調填空、改變等練習的基礎上,進行曲調最后2小節的創作,感受曲調的結束感。
3.在歌唱實踐中掌握下滑音唱法。
三、重點:以不同的風格與形式,去表現不同層面的少年活潑歡樂的情緒。
難點:在歌唱實踐中掌握下滑音唱法。
四、課時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表演《雛鷹之歌》
1.20世紀90年代初團中央發動的《跨世紀中國少年雛鷹行動》少先隊教育活動,旨在把全國少年兒童培養成江總書記提出的“自學、自理、自護、自強、自律”的五自少年,做跨世紀的接班人。本歌就是在這樣背景下而創作的歌曲。
2.這首歌曲的風格性很強,所以多聽幾遍范唱對學好這首歌有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