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 歡騰的大西北
的建筑藝術(shù)1、學唱寧夏回族民歌《滿山遍野好莊稼》。2、讓學生觀察分析不同風格的建筑(照片、畫),觀察回族建筑的特點,選擇身邊的材料或生活中的廢物,制作清真寺的建筑模型。活動三:民族大家庭介紹回族風俗,編演兒童劇(如回族老人、婦女兒童和三四個漢族人物等),進行戲劇表演。活動四:寧夏“五寶”1、介紹寧夏特產(chǎn)“枸杞”“二毛皮”“賀蘭觀”“發(fā)菜”“甘草”的色、形、傳說等。2、結(jié)合環(huán)保、廣告、標志、健康的主題引導學生畫“五寶”的卡通畫等。3、展示作品,進行評價。三、全課總結(jié),師生告別。教學思路拓展:可將以前學過的其他民族的舞蹈、民歌、美術(shù)作品等串聯(lián)起來,進行多民族聯(lián)合表演等,可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技能整合運用的能力。課題3:黃土高坡鼓喧天教學目標:1、介紹欣賞陜北地區(qū)的民俗、風貌、地域特點及民間藝術(shù)。2、感受安塞鑼鼓的熱烈氣氛,體驗粗礦、豪放的氣勢和情緒,初步學習安塞的基本步伐、敲擊方法和鑼鼓經(jīng)。3、聽賞、學唱歌曲《領(lǐng)唱秧歌》。4、聯(lián)系剪紙、秧歌。 教學重點:學唱歌曲和學跳基本步伐。教學難點:體驗安塞鑼鼓的粗礦、豪放的氣勢和情緒。教學準備:陜北的風貌、民俗藝術(shù)錄象、圖片、事物、藝術(shù)品等,樂器,繪畫材料,工具等。課時安排:2教時教學過程一、 組織教學、師生問好。二、 活動一:威風的鑼鼓。1、通過課前查找的資料,說說鼓的傳說和“安塞鑼鼓”的由來。2、欣賞表演圖片和錄象,學生可試圖表演。活動二:鼓聲咚咚。1、制作腰鼓,學習基本的步伐和節(jié)奏(鼓點)的敲法。分組練習,師巡視。2、讓學生用白毛巾做鼓手的頭巾,學習腰鼓的基本步伐和節(jié)奏的敲法,在合作、互動活動中反復練習和創(chuàng)作。3、教師評價。4、學唱《領(lǐng)唱秧歌》,學習基本步伐,即興編詞跳秧歌。活動三:我們的心愿。1、欣賞陜北民間剪紙,師生共同討論。2、學生進行剪紙創(chuàng)作,師巡視。3、作品展示,進行評價。三、 全課總結(jié)、師生告別。 教學思路拓展:將自己創(chuàng)作的作品存入藝術(shù)檔案夾,走出學校,訪問民間藝人和觀看民間藝人的表演,加深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