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少版小學音樂第七冊第三單元 采金秋教案
第三單元《采金秋》
教學內容
聽:“豐收歌”“霍拉舞曲”唱:《采金秋》《恰利利恰利》《豐收之歌》動:集體舞
課時:3課時
第一課時
教 學
內 容
第一課時《采金秋》
教 學
目 標
一、學唱《采金秋》歌曲,觀察秋天,激發學生生活的情感進行表演。
二、欣賞“豐收歌”,學跳豐收舞。
三、采取小組合作學習方式,適當引入競爭機制,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主動意識。
教 學
重 點
唱好后十六分音符及下滑音,學跳豐收舞,即興表演《采金秋》
教 學 過 程
一、欣賞“豐收歌”,形體訓練。
1、律動:同學們,請你們聽著音樂跟老師一起跳起來吧(音樂:“豐收歌”。
2、談話:你們跳完后,對音樂有什么感受?描寫了什么場景?
二、新授《采金秋》
1、引入:你們看到了那么多美麗的景色,今天我們一起去采金秋吧。
2、聆聽范唱,了解節拍及樂曲的基本情緒。
3、我們用拍手的方式伴奏。
4、隨樂用la哼唱兩遍。
5、隨樂學曲譜、視唱。
6、朗讀歌詞,隨樂唱詞。
三、歌曲藝術處理。
1、小組討論處理方案。
2、交流、討論、實踐。
3、綜合討論意見,是總結:第一和第三樂段要唱得歡快而有彈性,第二樂段要唱得連慣二抒情;吐字要輕切、清晰。以表達對幸福生活的贊美和對未來的憧憬。
4、各組按要求聯唱,并展示。
5、創作不同節奏型為歌曲伴奏。
四、拓展
1、按“起承轉合”填空創作歌詞。演唱自己作品。。
2、交流研究性學習成果。
3、鼓勵學生針對歌曲很多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
4、收集或自己創作有關秋天的音樂。
五、結束。
教學重建
教 學
反 思
第二課時 月亮鉤鉤
教 學
內 容
《恰利利恰利》
教 學
目 標
1、學習印度尼西亞民歌《恰利利恰利》,感受勞動歌曲的音樂特點。并能用簡單的動作表現勞動場景。
2、能用豎笛演奏歌曲的二聲部。
教 學
重 點
難 點
教學重點:
通過體態語言、樂器演奏表現出歌曲的愉快情緒。
教學難點:
歌曲的二聲部合唱要配合得和諧、自然。
教 學 過 程
一、形體訓練
二、導入新課
1、課件創設情景(旅游觀光車)
2、游戲:打擊節奏 | |
3、學生交流平時對印度尼西亞的了解與觀后感。
三、學習新歌
1、范唱歌曲《恰利利恰利》
2、學生交流對歌曲的情緒特點以及節拍特點的感受。
3、用特征節奏為歌曲伴奏,加深對歌曲旋律的感受。
4、學生自學歌曲前半部分,對歌曲襯詞有困難的教師進行幫助。
5、學習合唱
a、聆聽歌曲二聲部,說出旋律特點。(在模仿什么?)
b、學生跟著動畫演示和音樂,表現耕田和撒種的勞動場景。
c、學生用豎笛自學二個聲部的旋律。
d、學生分成二個聲部,隨著音樂,用律動(耕田與撒種)、豎笛與律動、二聲部豎笛合作。
e、合唱(師生合作)
6、完整演唱歌曲,學生載歌載舞,部分學生用豎笛伴奏。
四、小結下課
教學重建
教 學
反 思
第三課時
教 學
內 容
第三課時《豐收之歌》
教 學
目 標
一、用平穩、悠長的氣息和柔和、連慣的聲音富有表情地歌唱《豐收之歌》,表達丹麥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二、學跳集體舞《豐收之歌》
教 學
重 點
用柔和、連慣的聲音歌唱《豐收之歌》,唱好一音多字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