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收之歌》導學案(通用4篇)
《豐收之歌》導學案 篇1
教學目標
1. 通過《豐收之歌》的學習,充分感受勤勞、質樸,善良的人們豐收后的喜悅及他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
2. 通過集體舞和歌舞表演感受人們豐收后的喜悅、歡樂之情。
教學重點
感受歌曲情緒,理解歌曲內容,能用自然、歡快、和諧的聲音演唱歌曲。
教學難點
創設情景,感受豐收后喜悅。
教具準備
電腦多媒體及相關課件,鋼琴,打擊樂器、紗巾、扇子、水果、果盤等。
教學過程
一、 同學們,今天,老師想請大家先聆聽一段音樂。(《豐收鑼鼓》)你能給它取個名字嗎?歌曲中是怎樣的一個場面?什么季節才能看到這個場面呢?
二、 是呀,農民伯伯在春天播下種子,撒下希望,經過辛勤的勞動,到了秋天,他們就能品嘗到豐收的喜悅。同學們,現在正值秋天,讓我們一起來到農村的果園來看看吧!播放丹麥一首名曲,觀看秋天豐收、喜悅的圖片,感受秋天的美好。(教師朗誦)
讓我們再去田野里看看…不僅麥子黃了,稻子也黃了,花生,黃豆都成熟了,秋天真是一個豐收的季節!
三、 是啊,剛才我們欣賞的是一首丹麥民歌《索爾維格之歌》。讓我們來認識一下丹麥。(出示地圖,教師講解)
瞧!他們的建筑師是這樣的.丹麥的人們到了秋天這個收獲的季節,同樣在享受這豐收的快樂。看,這兩個丹麥人正拎著沉甸甸的蘋果,他們笑得樂開了花。
四、 今天老師也帶來一首丹麥民歌,你聽聽都唱了些什么歌詞?你能取個歌名嗎?
1、聽錄音范唱—取歌名。
2、看歌譜—聽老師范唱,說出它的情緒。
五、 教唱新歌。
1、視唱歌譜。
a、第一遍接口唱。
b、第二遍一起唱(請同學指,老師坐到學生中去或教師彈鋼琴)。
2、按節奏朗讀歌詞。
3、聽琴聲唱詞兩遍。
4、第三遍歌曲處理(高興、歡快的氣氛)。
5、輪唱第一段。
六、 歌表演,創編歌舞。
同學們,大家想想豐收時勞動的場面,農民伯伯們都在干些什么呢?
1、插秧、揚稻谷(扇子)。
2、打麥子、擦汗、挑擔。(合作)紗巾
(加上動作表演一遍,第二遍起立)
七、 表演得太棒了!老師也想為大家跳上一跳這首歌,也表現一個豐收的場面。(《在中國的大地上》伴奏)
感謝這幾位伴舞的同學,他們跳得真好!
八、 你們想不想跳?我們也來跳吧!
要求:兩人一組,簡單的集體動作,讓我們一起試試吧!
1、幾組同學一起來表演(場地有限)。
2、一起來跳一遍(做麥浪)。
3、加上水果感受豐收的喜悅。
九、小結。
《豐收之歌》導學案 篇2
《豐收之歌》是一首丹麥民歌,曲調歡快活潑,節奏帶有舞蹈性,一個音對應一個詞,利落豪爽的音樂風格、直爽而稍帶幽默的歌詞,就可以讓我們想起人們圍著篝火跳舞的熱鬧場面。這是一首曲調歡快活潑,節奏帶有舞蹈性的樂曲。通過學唱歌曲,激發學生的生活情感,學跳集體舞,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主動意識。整首歌表現了人們的勞動熱情和豐收的喜悅。
《豐收之歌》這一課是通過歌曲的演唱來引起學生參與音樂活動、自主學習和探究音樂的興趣,在體驗中感悟音樂。為了實現教師“在音樂課堂中探求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內部思維過程”的追求,應不滿足于課堂表面的“平易”和“流暢”。在設計這一課時,我啟發、引導、講授、情境創設、討論、表演等方法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愿望,使學生的參與變被動為主動。本節課不僅讓學生學會了歌曲而且也體驗了勞動的艱辛。每一個學生都是那么的認真,整節課的氣氛較好。經過全面回顧和反思后可以看出,課上有些活動的時間安排太緊,以致學生創作時間不夠充分,有些還是教師幫助才能完成,這和學生平時缺乏基本素質訓練也很有關系。
另外,少數學生主動參與興致不高,沒有完全做到全體都參與,令人遺憾,可見要整體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確是任重道遠啊!另外在教學中我發現,班與班之間的差距是有的,有的甚至挺大,有的班級識譜,會打節奏,有的班級這兩者全不會,一切從新開始,因此,以后的任務還很重。我更要加強對教材的鉆研,提高專業水平,來適應這些學生。
《豐收之歌》導學案 篇3
《豐收之歌》這一課是通過歌曲的演唱、聽賞、分析來引起學生參與音樂活動、自主學習和探究音樂的興趣,在體驗中感悟音樂。為了實現教師“在音樂課堂中探求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內部思維過程”的追求,應不滿足于課堂表面的“平易”和“流暢”。在設計這一課時,我啟發、引導、講授、情境創設、討論、表演等方法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愿望,使學生的參與變被動為主動。在教學中,我有如下體會:
一、注重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學生的演唱、創編、表演實際上是一種藝術再創造活動,沒有自己的感受,沒有自己對作品的理解是難以表現出真實情感的,只有激發學生自覺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學習情緒,教學才會取得最佳效果。因此在教學中,我除了讓學生自己找出演唱時的不足之處外,還讓他們自己拍擊節奏、創編各種形式的表演,讓大部分學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鼓勵學生產生自信。
二、注重平時積累
現今音樂課樂器進課堂,我校選擇了豎笛,本課我把豎笛用了進去,使學生的學習有了發揮之處,以便以后更認真、主動的學習。
三、不足之處
經過全面回顧和反思后可以看出,課上有些活動的時間安排太緊,以致學生創作時間不夠充分,有些還是教師幫助才能完成,這和學生平時缺乏基本素質訓練也很有關系。另外,少數學生主動參與興致不高,沒有完全做到全體都參與,令人遺憾,可見要整體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確是任重道遠啊!
《豐收之歌》導學案 篇4
《豐收之歌》這是一首活潑優美的歌曲,表達了農村豐收后,母子喜悅的心情。歌曲雖然短小,但是需要注意的點很多,比如說大附點節奏,切分節奏,頓音記號,小間奏等等,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學生唱好這首歌曲的關鍵。
所謂好事多磨,想上好一節課,除了要充分的研究教材之外,還要研究學生,不斷試上,確定課堂目標、內容,細化課堂上的流程。下面說說我從準備課到上課的過程中的,自己的一些感受:
一、上原生態的課。本次評優課我是借班上課,對學生并不是很熟悉。在提前熟悉班級的時候我只是將學生本學期學的歌曲復習了下,感受了他們歌唱的水平和對基本節奏的認識,并沒有提及本次上課需要掌握的內容。一是怕學生提前知道了上課的內容就對課堂沒有新鮮感和興趣了,另一個是我認為真正的評優課應該是原生態的課,而不是事先排練好的表演課。雖然說在課上的時候與學生磨合的不是特別好,但是也已經達到了我的教學目標。
二、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我在設計課堂情感目標的時候,讓學生在歌曲中感受農村的新變化,從而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在導入的時侯,先用兩個夸張的笑臉讓學生配音,從而問學生“你們猜猜看,他們為什么笑的那么開心”,從而順利的導入到農村的新變化,學生在感嘆農村面貌的時候喜歡上了農村,為活潑演唱歌曲打下情感劇出,也較好的完成了情感目標。我又將這種情感作為一條情感線,在結尾的時候,告訴學生要好好學習,長大后努力把我們的家鄉建設的更加美好,這樣整個情感目標得到了完滿的解決,從而使課堂流程更加流暢,完滿。
三、課堂設計的前后貫穿。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有效課堂成了很多教師的奮斗目標,要想實現這個目標,我們的每個課堂教學環節都要做到“有效”,我在設計本堂課的時候,也注意到了這一點,努力使每個環節的小意圖最后成就有效課這個大目標。在導入的時候,我引出了笑聲,然后為笑聲配音高,加頓音記號演唱。其實,這個樂句是我們這個歌曲的難點,開始的.時候解決,學生在學唱歌曲的環節就會省力很多。
在一次又一次的教案修改中,我感覺到了自己的進步,也感覺到了自己需要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比如說因為三年級的孩子比較小,我在設計教學環節的時候應該使環節更加有趣,吸引學生,每個教學環節時間的把控還需要進一步細化等等。我會根據這些不足,不斷地去尋找解決方法,爭取使自己的課堂不斷的向有效課堂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