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課堂實錄
生:很多孤兒在街上流浪。
師:三毛的形象還記得嗎?有多少的流浪孤兒,有多少悲慘的家庭,見到車夫,想到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勞苦大眾,他深深的嘆了一口氣,這口氣嘆出了---?
生:嘆出了他對百姓深深的同情,嘆出了他對百姓的深切關愛。
能把他對百姓的同情與憂慮之情用朗讀表達出來嗎?
師:這一口氣還會為誰而嘆?
生:為那些遇難的人們。
生:為自己。
師:為什么為自己嘆氣呢?
生:他為自己無力解救他們而嘆。
師:你理解了魯迅,同學們,面對災難深重的祖國,魯迅年輕時就東渡日本,勤學醫術,希望用醫術來強健國人的體格,甩掉“東亞病夫”的稱號,然而后來,當他發現一群身軀健康的中國人麻木不仁的看著同胞殘遭殺戮而沒有絲毫反映,他震驚了,他發現如果僅僅只有健康的軀體,而沒有靈魂,沒有思想,民族、國家就沒有任何前途與希望,于是他毅然棄醫從文,用文學作品來喚醒麻木的靈魂、腐朽的思想,你們看,他斗爭著:
出示材料學生讀:
他揮著大筆,投身喚醒民眾、解放民眾,爭取科學、民主、獨立的革命大潮中;
他畢其一生,不斷向黑暗社會、黑暗勢力擲去匕首和投槍,進行毫不妥協的斗爭;
他堅持正義,為受到損害、屈辱的弱勢群眾伸張正義!
師:然而,他這樣堅持不懈地斗爭著,在他的有生之年,他卻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車夫這樣的勞苦百姓過著悲慘的生活。國家、民族的前途依然迷惘,勞苦大眾依然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感到多少的-----
生:無奈。
師:能這深深嘆出的一口氣,嘆出了他的多少無奈。能把先生的無奈之情讀出來嗎?
生讀課文。
師:從這一聲嘆息聲中,你感受到一個怎樣的魯迅啊?
生:為國家而奔波。
師:這是憂國啊。
生:同情關心百姓。
師:為民族的前途擔憂,這是憂民啊。(板書:憂國憂民)
然而這是這樣一個憂國憂民、堅持斗爭的魯迅,卻因過渡勞累,積勞成疾,于1936年10月19日早晨去逝了,享年僅僅55歲,這是當時人們自發為他送行的情景,(新插入以哀樂作背景)面對此情此景,你想說些什么?
生:魯迅你真是太偉大了。
師:感受到你對先生的愛戴之情。
生:如果我生在那個年代,我也會和魯迅一樣憂國憂民。
師:好一個憂國憂民小魯迅啊。
此時學生已無人舉手。
師:你們沉默了,我知道,你已經無法用語言來表達內心的哀思與敬意,就讓我們來用一首詩,來寄托我們的哀思與敬意吧,
師生共讀《有的人》,學生讀描寫先生的語句。
師:現在你認識魯迅了嗎?了解魯迅了嗎? 沒有,我們只是走近了魯迅最表面的、最膚淺的一部分,僅此而已,怎樣才能真正走進魯迅?這是魯迅全集,每個橫線上面都是一本本先生的著作。
下節課,讓我們繼續隨著周曄的回憶,從其它三件小事,從不同的側面繼續走進魯迅的世界。
(d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課文題目)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