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玉恒教學實錄:《月光曲》第二課時
生:不行。
師:為什么不行?
生:我覺得應該是淡淡的,不是很強烈,所以書上說那晚上的“清幽”就是月光是淡淡的,十分秀美,十分幽靜。
師:淡淡的,霧里看花,今天早上升起了大霧,樹木房屋都是朦朦朧朧的,淡淡的,啊,真是一個清幽的早上呀!行嗎?
生:不行。
師:這不是淡淡的嗎?
生:(讀)“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顯得格外清幽。”我覺得這是解釋清幽的。
師:那么你給翻譯一下,怎么解釋。
生:“清幽”就是一切很……
師:說不來了!(笑聲)
生:我覺得是清靜幽然的意思。
師:清靜幽然,用這兩個詞來解釋一個詞。我本來不懂一個詞,你現在弄得我有三個詞不懂了。(眾笑)有些詞呀,你硬要說它的解釋是說不出來的,只能像他剛才說的一樣“盲姑娘用心去聽貝多芬的音樂。”有些詞語你只能用心去體會了。我給你們說四個字,你們去體會,中國有句話是說:“月光如水”,你們去體會這個“清幽“。
生:因為水是十分平靜的。
師:(打斷)水還有波濤洶涌的時候呢!
生:有些水是十分平靜的,它把月光比作很平靜、淡淡的、所以“清幽”也是這樣的。
師:那么清亮亮是吧?好,有些詞是只能意會,不能……
生:不能言傳。
師:他借著清幽的月光彈起了鋼琴,就是《月光曲》,他把他的這一份情感寄托給誰了?
生:月光。
師:對了,寄托給月光了。所以《月光曲》的產生,第一有感于知音;第二,大家讀,(教師在“月光曲”后寫“寄情于月光”,學生們齊讀)最后產生了《月光曲》,一首世界名曲。課文講完沒有?
生:講完了。
師:該不該下課?什么?你說哪里還沒講?
生:我覺得后面的問題難理解。
師:你說說哪不懂。
生:貝多芬是怎樣把這首曲子記錄下來的?
師:咱們講了沒有?
生:講了。
師:哪兒還沒講?
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最后一個自然段。
師:我現在讓你們背誦,能背下來嗎?
生:能背下來。
師:是不是提前都背了?
生:不是。
師:那你起來背一背,我聽一聽,(指一學生)
(此生流利地背誦倒數第二段)
師:誰能像他這樣背誦的舉手。(有三個學生舉手,教師讓他們站起來)你們老老實實地說,你們所以能背下來,就是上課這會功夫背會的嗎?
生:對。
師:提前背了嗎?
生:沒有。
師:真沒有?那你們就是極聰明的孩子。我只憑這一堂課就背不下來,我沒要求大家當堂背誦,明白了吧?
生:明白了。
師:你們幾個能背下來是超乎尋常,非常好,好啦,咱們下課吧。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