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閱讀課教學反思
1. 在尊重學生的前提下,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
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一種人與人的關系。它是以相互尊重為基礎的。過分強調“師道尊嚴”其實就是教師中心論。在此條件下,學生對教師更多地是敬畏,不敢提出任何反駁教師的創新觀點,也就談不上自主學習了。而平等、民主、合作的師生關系卻有利于學生主體精神的發揮、主體人格的豐富完善以及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的調動。在得到教師充分尊重、信任和理解的情況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最容易激發出來,學生的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的信念最易于樹立,學生的無限發展潛力也最能挖掘出來。
2. 在遵循大綱要求的前提下,樹立多層次、多維度的教學目標。
傳統的教學觀念往往以統一的模式化目標要求學生,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學生主體的獨立性和獨創性,要鼓勵學生主動學習就必須確立多層次、多維度的教學目標,不再把學生拘泥在一個標準答案里。學生是一個有自己獨立思想、情感和個性的有血有肉的人,教師不可能根據一個標準,一種模式把學生塑造成完全符合教師自己意愿的標準產品。實行統一模式化的教學目標,只能給學生的主體獨立性帶來極大的摧殘。所以教師確立的具體教學目標應是多層次、多維度的,只有如此,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新潛能才能最大程度地被激發出來。
3. 在重視教師引導的前提下,改革英語課堂教學模式。
現在的英語教學已經由語法型教學轉向以培養學生運用英語語言為目的的能力型教學。英語課不應該還是教師不停地講語法,學生忙著抄筆記,而應成為學生與教師使用英語相互交流的舞臺。教師在英語課的授課過程中應向學生展示如何在特定情境中使用英語進行交流,力求從聽、說、讀、寫各方面培養學生運用英語語言的能力。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學會從語言現象去透視語法本質,從而實現自主學習。例如教師在講授英語情態動詞時,就沒必要逐條講解語法規則,可以創設各種情境讓學生進行會話,學生在會話過程中必然要用到情態動詞,然后再由學生自己進行歸納小結。筆者曾設計過這樣的場景:一位沒穿校服的學生在學校門口被值日生攔下,于是就有一場學生必須穿校服和為何沒穿校服的對話。學生們在對話中必定會用到must和have to,這時教師再引導他們對must和have to的區別進行總結,學生很自然就掌握了該語法點。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也得以增強。
4. 在教學活動中師生同步的前提下,提倡“終身教育”,即讓學生“學會學習”。
教學應是教師教與學生學同步進行的過程,要使教與學協調,就必須使教與學的過程契合,必須謀求教與學的過程中每一個環節師生心理的同步。如在課堂教學的“設疑”和“解疑”中,應是教師啟發生疑——鼓勵質疑——引導解疑;學生思考求疑——大膽質疑——創造性解疑。在此過程中,學生的主動性得以調動,教學才能取得最好效果。正因為此才要提倡“終身教育”,教師的教學應當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教學過程是學生在獲得基礎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學會學習的過程。學生只有學會了學習,才能進行自主學習,所以,教師教給學生的不應該只是應試知識,而要教會學生學習方法,這些方法能夠幫助他們今后自學新知識,使他們終身受益。
四.學生自主學習與英語課程資源開發的結合
1.英語課程資源開發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
任何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都在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進行課程資源開發就是要使學校課程能發揮出最大的育人功能,讓每一個學生的潛能獲得開發,促進學生身心得到全面發展。英語課程資源開發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它包含兩方面的內容:其一,學校和教師在開發課外課程資源時要以學生的需要為本,所選用的材料應該從學生實際出發,能夠滿足學生的興趣需要和發展需要。課程資源開發絕不能成為學校、教師增加學生課業負擔,擴充“填鴨式”教學的借口;其二,英語課程資源開發不應是教師的一方行為,學生才是課程資源開發的主要參與者。教師應當指導學生利用多種渠道去搜索信息,選擇適合自身發展的英語課程資源,這樣開發出來的課程資源才能最終服務于學生。
堅持學生在英語課程資源開發中的主體地位與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相一致的,其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 課程資源的多元化和多樣化,可以最大程度地滿足青少年的多方位需求,促進青少年人格和人性的健全完善,尤其是非理性因素引入教育領域;
(2) 有利于學生主體意識的最終確立,在課程資源開發中既可以突顯教師在教學中指導性地位,又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3) 為學生創造性和探究意識的培養提供了條件和基礎,多樣化的課程引發學生探究與創造的興趣;
(4) 有助于開發性和信息的共享特征,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不再是傳統的主客觀關系或主動與被動的關系,而演變成為一種平等的合作或協作式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