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住孩子拋來的球
要體現音樂多維目標,關注兒童的音樂興趣與個性發揮,還需從音樂實踐與學生的實際出發,轉變音樂的學習方式,發揮學生個性,讓課堂充滿生長的氣息。只有放手才能放心
《新課標》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是對傳統音樂教學重知識技能輕體驗、重接受輕研究、重結果輕過程的被動、封閉、接受性的學習方式的否定和揚棄。
例如我在教完《歌唱二小放牛郎》這手歌曲時,我放手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這首歌曲進行改編。為了完成改編的任務,各組都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并紛紛根據歌曲的主題、內容、情感特色來編排舞蹈動作、創作旁白、制作道具、設計人物造型等。在各組的“匯報演出”中,每位學生盡管在其中擔任了不同的角色,獲得了不同經驗,但都能自己去感受、去理解、去想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藝術的熏陶。學生在這種自編、自導、自演的實踐活動中,既激發了對音樂的濃厚興趣、樹立了自信心,又發展了創造性思維。雖然學生們的"作品"質量高低參差不齊,重要的是學生已能在課堂中自主地獲取知識,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教師這時則變成了整個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服務者(伴奏、放音樂、組織評比等)。
是呀,沒有老師的放手,學生哪會離音樂這么近呀!美國教育家蘇娜丹戴克說:“告訴我,我會忘記,做給我看,我會記住,讓我參加,我就會完全理解。”因此教師必須轉變教育觀念,擺正自己在教學活動中的地位,放下架子,走下講臺,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建立一種資源共享的伙伴型師生關系;以平等的態度對待每一位學生,放手能讓他們自由地想,大膽地質疑,積極地討論交流,滿足他們的表現欲,鼓勵別出心裁,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勇于實踐,積極探索,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放心。
也許,學習的過程意味著學生要意味著面臨問題和困惑、挫折和失敗,這同時也意味著要花很多時間,或許還會一無所獲,但,這卻是一個學習、生存、生長、發展、創造所必須經歷的過程,也是一個人的能力、智慧發展的內在需要,它是一種不可量化的“長效”、一種難以炎說的豐厚回報與快樂,只有放手才能做到真正的放心。
接住孩子拋來的球
有的說在音樂學習活動中,學生不是被動的、消極的、等待被灌輸的“瓶子”,不是老師的“應聲蟲”,而是“一團待燃燒的火”,是一群有個性、生動活潑的、充滿生命活力的獨特個體。他們有著獨特的眼光、豐富的想象、充滿靈性的思考,他們應該在音樂教學這片肥沃的土地上自由地生長。
在欣賞《波基上校進行曲》時我建議學生盡情地展開聯想。在欣賞過程中,有的學生模仿口哨聲、有的模仿樂隊演奏、有的做踏步行軍狀……每個同學都積極參與,之后把剛才的感受描繪給同學沒們:
“像是一群小鴨子排著隊去河里捉魚”,說完又邀請了表演給大家看。
“我感覺到羊媽媽意外地發現了一塊碧綠的草坡,正領著她的孩子們向草坡進發呢。”
“仿佛這是個大喜的日子,一只老鼠正帶著他的兄弟們扛著禮物去迎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