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工作體會 在反思中成長
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職業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在職業中所做出的行為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教學反思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回顧”,而是要反省、思考和解決教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可以對教學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進行反思,可以對教師的教育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法進行反思,也可以對教育理念和教育藝術進行反思。作為教學一線的教師,一般需要反思如下三個層面的內容:教學前反思、教學中反思、教學后反思。一、教學前反思,使教學成為自覺的實踐。
課堂教學前,教師們都需要備課。不少教師在多年的教學中,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每年都沿襲著習以為常的教育教學方法。在新課程改革中,這些方法有的已經陳舊,急待改進。一個善于研究的教師,注重在教學前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認知水平,認真研讀教材和課程標準,準確把握教學的目的和重難點,恰當地處理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式,選擇或設計最佳的教學方案,使新課程理念在教學中生根發芽。
二、教學中反思,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
教學中的反思,是一種難度較高的瞬間反思,實際就是一種教學機智。它是在教學過程中及時、主動地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調整教學方案和教學策略。
1、反思教育教學行為。具體要反思:教學行為是否明確;課堂活動是否圍繞教學目標來進行;教學活動中是否充分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交流合作;是否在教學中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和課堂出現的問題……
2、反思教學策略。教學策略,一般可以理解為解決某一個實際問題的帶有規律性的教學方法。在數學教學中,教學策略具體體現在:教學中是否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是否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是否有助于學生學會學習;教學是否對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3、反思學習的過程。教學是為了每一個學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因此,教師在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的同時,要觀察、反思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生學到了什么、遇到什么問題、形成了哪些能力等。通過對學生學習行為的反思,才能有效調整教學行為。
三、教學后反思,使教學經驗理論化。
教學后的反思最好在短期內進行,即課堂教學結束后或對學生當堂的練習批閱后,就可以進行反思,把課堂未及時發現的、學生在知識生成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地記錄下來,為后續的教學做好準備。細節代表著經驗,成長源于靈感。課堂中常常會因為一些偶發之間而產生靈感,教師應該通過反思,捕捉這些“火花”,日積月累,既有利于探索教育教學的規律,也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課堂反思可以想:
1.學生在這節課上有多少自由學習、獨立思考的時間與空間呢?
2.學生可以自由完成的事,教師替代了嗎?學生有多少思維空間呢?
3.教師學生創造了幾次學生個體表現、體現成功、自信、快樂的機會?
4.通過這節課,有幾位學生可以得到老師的個別指導、鼓勵與幫助?
5.在這節課上,學生能感悟到什么做人道理?學生將獲得哪些生存能力?
6.在這節課上,課堂里有幾次掌聲、笑聲、歡呼聲?
7.這節課與上節課比較有創新嗎?
教學后反思,也可以用案例研究的形式。案例分析要建立在收集事實資料的基礎上。這些資料可以是:教案;過程實錄;學生反饋信息(作業、調查);他人評價信息(過程評點、評課表)等。
著名的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一個教師成長公式:成長=經驗+反思。教學反思是教師成長過程中的一種非常重要,也非常有效的方式。教師們一定要直面缺點,認真剖析,使之成為今后可借鑒的資源,從經驗型教師上升到研究型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