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主題活動生成案例:奇妙的光
「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科學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幼兒“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運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是的,在整個探索活動中,材料是激發和維持幼兒探索興趣的最好誘因。本次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材料,并以活動材料為載體,我讓孩子自己去發現、去探索、去研究、得出結論,使活動步驟扣目標層層深入,有利于幼兒不斷探索、驗證。」
(三)光的直射現象
又過了一天,為了能使幼兒對光的探索更加明白和了解,開展了“光的直射現象”的一堂實驗活動課,為幼兒提供了大量的活動材料,有手電筒、應急燈……等等,先讓孩子們自己去玩,自己去探索,過了一會兒,我就問他們:“你們發現了什么呢?”邵嬈說:“老師,我發現手電筒的光是直直地射到墻壁上,怎么不會拐彎呢?”葉捷也說:“是啊,我的應急燈也是一樣啊!”我就肯定和鼓勵他們,再去試試并想一想除了這些東西以外,還有什么也是這樣的呢?一下子孩子的思維就打開了,想了許多,最后,我就告訴說:“你們說得沒錯,生活中有很多光都是直接就射過去的,比如:太陽光、月光、手電筒的光、應急燈的光等等,因此,這種光的照射過程成直線的現象稱之為直射現象。「本次活動采用了集體、小組和個別活動相結合的形式。活動中讓幼兒帶著問題觀察、猜想、實驗,相互討論、交流、解決問題,不僅提高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還拓寬了幼兒的思維,發展了幼兒多方面的能力。」
二、光的分類
自然光:
上課的時候,我利用教學課件和圖片,讓幼兒知道有關動物身上的光,提供幼兒討論的內容:如為什么夜里的狼眼睛會發光?蝸牛的背為什么會反光以及螢火蟲的光等等,幼兒的興趣很高,欣賞課件后,開始讓小朋友彼此討論并講出生活中看到的光都有哪些什么?此時幼兒的討論越來越激烈,課堂氣氛很好。這個時候,李志鵬說:“有一次, 我晚上天很黑暗,我看不到路,后來螢火蟲兒會放光,來引導我前行呢?余益賢說:“老師,我看到下雨前有閃電,真可怕啊!”有人小朋友說:“是啊,聽媽媽說,下雨打雷的時候,光著小腳丫還被雷電劈死了呢?”正在小朋友討論激烈的時候,教師就結合孩子們的話題,跟孩子們說了一些生活中光的現象并告訴他們避雷電的方法,小朋友學習的興趣就更好了。課后,我充分發揮幼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大膽鼓勵幼兒去想象、去探索。「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鼓勵幼兒結合生活經驗,積極發揮了孩子們的想象力、思維力和創造力并大膽讓孩子自己去體驗生活的樂趣,也讓幼兒知道了有關安全防范的避雷電小知識和方法,加強了安全防范意識。因此教師也沒有予以否認,而是予以肯定。由于在教師那里得到了更多肯定,孩子們的興趣更高了。
人造光:
在外出散步的過程中,孩子們開始對任何一種“發光體”都非常感興趣,如找到了書包上的防光帶和警察叔叔衣服上的防光條等等;根據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我就充分調動了幼兒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并鼓勵孩子們從家中帶來各種各樣的“能夠發光的東西”;第二天,教室里就出現了各種千奇百怪的東西——手電筒、應急燈、熒光棒、玩具、發光鞋、錄音機……。這種所謂利用人為的方法產生的光,我們稱之為“人造光”。「當然,在本次的主題活動中,時間很緊迫,如果有更多時間, 幼兒可能還會發現更多有趣的現象,如人造光是怎樣形成的?在這過程中我發現能力強的孩子,很快就明白了這個道理,而能力弱的孩子對光的現象不太明白。針對這種現象我才取了個別指導后,發現能力弱的孩子對光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