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綜合《秋天的田野》
設計意圖
一切生物的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環境,陳鶴琴先生指出:“大自然是我們最好的老師,大自然充滿了活教材,大自然是我們的教科書。我們要張開眼睛去仔細看看,要伸出兩手去縝密地研究!彼貏e強調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活”,那就是讓幼兒回歸自然。幼兒親自用手摸一摸,用眼看一看,用耳聽一聽,用嘴嘗一嘗,用腦想一想,這樣求來的知識才是知識,這樣發現的世界才是真世界。
活動目標
1.關心秋季農村自然現象的變化,了解農民的勞動。
2.通過仔細觀察,認識水稻的特征。
3.產生喜歡大自然的情感。
活動準備
參觀路線,安全教育等。
活動過程
1.引發幼兒參觀時興趣。
“小朋友你們瞧,著是什么?(出示米糕)“著米糕是用什么做的?”(米)“那你們知道米是從哪兒來的呢?讓我們到田野里去找一找!
2.組織幼兒參觀秋天的農村。
?“小朋友請你們從近到遠仔細看,并和小伙伴說說你看到的秋天是什么顏色的?”
?“請大家用小眼睛仔細找一找,金色的秋天,田野里有哪些東西收獲了?”
金色的秋天,黃豆收獲了,遠處一片片金黃色的稻子也成熟了!
3.仔細觀察農民勞動。
?“小朋友,你們瞧,農民伯伯在田野里趕什么?用的是什么勞動工具?”
小結:用鐮刀割稻;有的農民伯伯用在用收割機割稻;還有的農民伯伯在挑稻。
?“農民伯伯雖然干活很辛苦,但當看到親手種的水稻收獲了,他們心里是怎么想的?”
小結:“農民伯伯看到水稻豐收了,心里別提多高興啦!”
4.組織幼兒到田里去拾稻穗。
?“大家快看,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種的稻子有好多掉在田里了,那該怎么辦呢?”(組織幼兒討論)
?“讓我們去為農民伯伯拾起掉在田里的稻穗吧!
活動反思
隨著幼兒園課程改革,幼兒教育活動由園內走向社區,走進大自然。幼兒活動空間和活動材料等隨之發生了很大變革,因此,立足本土,回歸自然,探索幼兒教育活動的多元化成為本課題重要研究內容之一。
大自然為幼兒提供了一個優良的學習大環境,它添補了一些幼兒園內部教學條件不足。孩子們在與大自然的互動中,認識了自己存在的價值,擁有了自己的主導權。大自然的千姿百態刺激了幼兒的創新意識,豐富的自然物質給了幼兒動手操作的材料和機會。
我們農村自然資源豐富,具有可變性,幼兒喜歡操作并且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在課程方案設計中我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自然物質達到對幼兒培養創新精神的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