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語言教學中如何做到有效的提問
在園長的帶領下,我們利用中午的時間,在一起教研了--如何備課?這一次的教研活動和平時的教研活動不太一樣呢。整個教研過程都是在豐富而又充實中度過的。我們剛開始是由抽圖選組來確定哪幾個人是一組的。很高興能夠抽到秦老師、丁老師還有馮老師一組。雖然我們四個都是年輕的老師,不過還好我們有園長給我們的提示的思維支架,讓我們組很快的就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原因是我們組準備的資料還不完善,所以連白板都用上了。(*^__^*) 嘻嘻……)我們組抽到的問題是--在語言活動中如何進行有效的提問,如何回應?剛開始,我們四個人進行了梳理、討論、研究,但由于我們的材料準備的還不夠充分,我們便開始想辦法,感謝園長給我們提示的指點,讓我們看了應彩云老師的《回應,應從容面對》,讓我受益匪淺,讓我知道了原來自己平時也有著很多平行式的回應,看了應老師的博文后,也使自己感悟了很多。在最后我們也總結了這次教研活動所抽到的問題,并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語言的魅力。
我們一起整理的資料現在分享一下:
1、怎樣設計提問?
(1)緊扣目標點--準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提問的最終目的即是為了達到教學目標,因此,我們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抓住其中的關鍵。
(2)突出疑難點--精
提問并不在于多,而在于精。為此,教師在備課時就要充分解讀教材,圍繞教學目標。
(3)找準連接點--巧
在設計問題時,要找準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和教學環節的銜接過渡處提問。
(4)抓住分散點--活
教師要善于抓住教材中最能引起幼兒思維的發散點,來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給不同層次、不同能力、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以更多的思維空間。
2、如何有效的回應?
一、展現--讓幼兒展現已有的經驗和感受。
例如:教師問幼兒哪里有樹?幼兒回答:公園里有樹。老師會脫口回應“對!公園里有樹”;孩子答“馬路邊有樹”,老師會緊隨回應“對!馬路邊有樹”。每次反思,我們會自嘲:過多平行語言的重復,只會使活動拖沓而乏味。 這種令人滿意的互動,幾乎是每個執教者期待的。這時的回應,只需應允和贊許,而最忌啰嗦。
二、梳理--助幼兒削枝強干突出主題。
這時的互動,基本上不是老師心意里的,而使教學現場大為糾結。這時的回應,需要用足熱情,來理順這些糾結。于是,我們梳理——
當老師問“哪里有樹”,一個孩子答“就是有許多草、開著花,有許多樹的地方有樹”,老師的回應 “哦,你的意思是森林里有樹”。
老師的梳理,幫助孩子有效地表達。
當老師問“哪里有樹”,一個孩子興奮答“有一天,我坐上了家樂福的車,車子開啊開,過了一座小橋;又開啊開,遇到警察叔叔;又開啊開,我們都下去推車;又開啊開……”老師的回應“噯,樹呢?”
老師的梳理,幫助孩子集中思維。
老師的梳理,幫助孩子確立繼續的信心。
梳理,使老師在解除一個個糾結、撫平一個個沖突中,表現出良好的師幼互動
三、提升--歸納幼兒經驗并有目的的提升。
這時的互動,大多是為了體現教育主旨的。所以,回應得是否有效,就看提升得是否有效。
在師幼互動的回應中,教師時而是智者,時而為同伴,時而又做主持人,引導著孩子展現、梳理、提升著,漸行漸進地通過“條條大路”到達教育者心中的“羅馬”。其中的樂趣,在于輕車熟路之后的從容駕馭。
所以,從容地回應,從熟悉師幼互動狀況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