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工作總結
為了進一步提高理論水平和操作能力,本計劃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一邊探討最新理論研究,一邊布置具體工作。在總結經驗,發揚成績的同時,拓寬視野,深入學習,大膽創新,穩步前進。
一、拓寬視野,深入學習
1.幼教課程改革新趨勢
主要表現在:由封閉走向開放,由靜態走向動態,由專家走向教師和學生,由理論走向實踐的發展過程中。(具體內容看我園網站專題學習文章)
2.學習敘事性智能理論,領會其在“主體探究課程”以及幼兒雙語教育中的作用。
(1)什么是“敘事性智能理論”?
20世紀80年代,著名的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家布魯納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提出了兒童敘事性智能理論,將敘事性智能理論運用于幼兒語言教育實踐,文學作品(主要為兒童故事、兒歌、詩歌等)的教學受到了更大的重視,給幼兒語言教育一個新的思考角度。布魯納認為,兒童的智能具有一種敘事性的結構,在兒童認識周圍世界,獲取各種不同信息的時候,他們把周圍所有的事物都聯系起來,從相互關系的方位去把握他們。因此,在兒童心目中,周圍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通過某種可能的關系形成一體的,他們經常把面臨探索的周圍環境看作是有生命、有聯系、有故事的世界。如:一本書在桌上,旁邊有一只杯子,那么書、杯子和桌子便構成一種關系,加上時間,它們過去在哪里,怎么會到這兒來的等等,幼兒加上自己喜歡的想象,就有可能編成一個有時間、地點、主人公以及情節的一部文學作品?梢哉f,在幼兒文學故事中,所有的動植物以及其他物體都是有思想、有頭腦、會說話的生靈。布魯納的敘事性智能理論為我們的雙語教育和課程改革打開了新的思路。
不久前,美國“美中教育服務機構”卜男巍。彼得先生根據布魯納的“敘事性智能理論”,提出了“敘事性整合課程”。所謂“敘事性整合課程”,是指在尊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前提下,以幼兒喜聞樂見的敘事性兒童文學作品為主線,把作品中人、事物之間的關系和發展變化以及由此擴展開的教育內容與幼兒的發展需要整合起來而建構的課程。我們也認識到,兒童文學作品有生動的形象、曲折的情節、不斷變化的故事背景,是兒童最喜歡又百聽(看)不厭的東西。尤其是作品的情節性,人、事、物之間的關系,時空的轉換,場景的變化,具有較強的動感和表演性,適合幼兒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學習特點。
(2)領會“敘事性智能理論”在“主體探究課程”以及幼兒雙語教育中的作用
經過一年多的研究和實踐,我園的“主體探究課程”已逐漸深入發展,變得有框架有內容了。然而,我們是否可以借助于敘事性智能理論的新思路,更多地用文學作品來建構課程內容,形成更大范圍的一種整合?使園本課程更加有個性?文學作品在
幼兒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價值,作為一種語言藝術的結晶體,故事、童話、詩歌這樣的文學作品通過藝術的語言和形象來表現與反映社會生活,不僅生動有趣,具體形象,還是規范典型的、風格多樣的語言學習樣本,有利于培養幼兒全方位地認識周圍世界,有利于培養幼兒的綜合語言能力,有利于培養幼兒更加豐富的想象和創造能力。由此可見,將兒童文學作為開發敘事性智能的載體,符合幼兒發展的需要,可以使幼兒對學習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這種思路與我們的教育觀是一致的,開發敘事性智能,將兒童文學作品融入園本課程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