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工作總結
(2)教育觀念更新了,教育行為跟不上。知識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獲得知識的過程。任何領域的學習,幼兒的創造性思維都應該得到擴散。所以,幼兒的親身體驗應該貫穿整個過程,“先試后導、先練后教”,“幼兒在前、教師在后”都是大家熟知的基本教學原則。有老師說:“太忙了,沒有時間去記錄。”為什么呢?讓我們看看這樣一種學習場面:活動中,教師手不停、嘴不停,忙個不停,“言語連珠炮”的教學方式,個別老師“一問一答”的機械練習,“導”得多,“放”得少。試問,這個教師那么“忙碌”,又怎會有時間呢?教師應該忙在活動前和活動后,活動中應該“躲”在孩子背后。
(3)缺乏對個別幼兒研究及跟蹤輔導。仍然有個別家長反映孩子的不良行為沒有改變,我們對不同孩子的發展情況還需加強研究并進行針對性的輔導。
2、明確方向棗課程改革必須與特色教育有機結合
經過8年的不斷創新與實踐,我園雙語教育越來越受到家長、專家、同行的肯定。上學年,在總結和反思“綜合主題教育”模式的基礎上,我們從“瑞吉歐方案教學”的學習與借鑒入手,積極開發了園本課程棗“主體探究課程”,經過1個半學年的研究與實踐,也受到領導和家長們的初步肯定。值得驕傲的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的《碧桂園校本課程與課程體系》一書收錄了我園雙語教育和園本課程改革論文,撰稿人(張軍、陳穎、羅志英、喬亞萍、張莉、楊思萍和隋新)付出的勞動獲得了豐厚的回報,邱惠玲、楊敏、蔣捷、程理、張莉、羅志英、楊思萍、隋新老師的專題論文也作為“教學手記”得以登載,這些老師向“學者型”教師大大地邁進了一步。最近,張園長的論文《讓幼兒在活動中學好雙語》在《廣東教學報》第400期發表,論文《創設環境,自然習得棗淺談幼兒雙語教育》被“現代教育理論與實踐論壇”(中國教育報刊社、人民日報出版社主辦)大獎賽評為一等獎并已入選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國家級大型教育文獻《現代教育管理理論與實踐指導全書》。園長能作一些總結和提煉,全賴于老師們的創新能力和實干精神。
面對一些家長“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期望,我們是否可以創設更多的“特色”,以吸引更多家長?在創辦一流幼兒園的征途中,我們必須明確一個基本理念:孩子不是知識的容器,特色只能少而精,給孩子的東西不是越多越好,畢竟 “特色”多了就沒有了真正的特色。辨證唯物主義的思想告訴我們: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什么都為就什么都不能為!學前兒童需要的首先是健康、快樂,成功與否不在“起跑線”而在“終點”。如果孩子學習過多東西,快樂沒了,童真沒了,得不償失。正因為我們一直堅定地、不斷深入地更新教育觀念,調整教育策略,我們的雙語教育才能獲得一個又一個的成功。我們正努力創設園本課程,目的就是要最終實現特色教育與素質教育的完美結合,孩子要全面發展,特色也要鮮明。所以,請大家一定要學習和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幼兒教育!對待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愿望和要求,我們要理性分析,耐心解釋,使家長了解孩子健康成長的自然規律,以及國內外幼教改革的新趨勢和我園先進的教育理念,相信家長們最終是會理解并給予更大支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