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出效益 研修見成效 課堂保質量
我們還通過下列“三課”活動,調動教師全員參與創優活動:
其一是示范課引路。各級骨干教師帶頭上示范課,及時組織教師研討。學校已經形成定制,每年春季由縣級及以上骨干教師上展示課,秋季由校級骨干教師上展示課。
其二是研討課提高。通過對新課程理念的學習和示范課引路,要求教師人人在校本研修小組內上好專題研討課,課后認真進行研討,組內作好研討紀錄,教者寫出教后反思。
其三是評優課激勵。為了鼓勵教師積極投身課程改革,為他們提供展示才華的舞臺,學校每年均組織了新課程教學比賽。另外學校還積極組織教師參加縣、市級乃至省級的優質課比賽、說課比賽或錄像課比賽。
如今,這“三課”已成為提升教師課堂教學水平的常規工作,組織骨干教師示范課,落實“師帶徒”工程,為教師課堂教學提供了專業引領;讓中青年教師參與優質課競賽,為中青年教師提供了成長平臺,促進他們不斷發展進步;人人參與專題研討課的上課、評課、議課,既優化了課堂教學,又做實了行動研究。
3、跟進培養新教師。
實施新課程以來,我校共調進40多位教師。為使這部分教師盡快適應新環境,迅速成長為骨干力量,我們采取跟進培養措施:首先是召開新進教師會,詳細介紹學校情況、有關規定和制度,讓其了解感知校園文化,并對他們提出要求。其次是確立指導教師,實行一帶一結對幫扶。然后是跟進課堂教學,聽取每一位新進教師的常規課,現場進行評課,肯定成績的同時,更多的是提出合理化建議。對于不適應者,采取跟進式聽課,進行專項研修,促進其確有變化和提高。
4、合理利用教育資源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優化、整合教育資源,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措施。為此,我們倡導教師進行“教育教學資源三利用”。一是充分發揮已經建成的課程資源包的作用。歷經五年的課改實踐,我們積累了不少經驗,收集了大量的課程資源并建立了課程資源包,如綜實資源包,校本課程備課教案,專題教育資料,數學課件庫,學校自制的小學科期末測試卷等等。充分發揮這些資源的作用,既節約了教學成本,又保證了教學效果。二是合理利用網絡教育資源,有效地實行了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我們給所有辦公室都裝了寬帶,配了電腦,有三個功能室可供老師們利用多媒體上課。我們鼓勵老師們充分利用網臺資源來優化課堂教學,要求一年內人均在多媒體室上課不得低于四節,學校把這些資源利用的情況納入了校本研修小組的考核評價。三是利用社會資源開展實踐活動。如到德育基地、綜合實踐活動基地開展活動,請法制副校長、交通警察、衛生防疫人員到校講課等等,使課堂教學與實踐活動結合。教育資源的有效利用,著實打開了班級和學校的大門,使教師學會了整合資源,創造性開展教學,使學生享受了優質教育服務。
實踐證明:只有教師重負荷,學生才能輕負擔;只有教師付出真功,才能呈現有效教學的理想境界。由于我們始終把握了“一個中心、兩個重點”,堅持向課堂40分鐘要質量,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從而推動了教師課堂教學水平的整體提升,促進了教師素質的群體優化,保證了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穩中有升。在今年春季宜昌市的調研考試中,我們調考的三個科目的教學成績均處于全市前列,其中,四年級語文的各項指標均居全市同類學校之首,四年級英語均分高出全市同類學校平均分8分多,三年級數學均分高出全市平均分2分。在全縣的期末統一調研考試中,我們所有年級的語數外p值均居全縣之首。近一年來來,我們的學生在各級競賽中均獲得了好成績,有1000余人次在各級刊物發表文章或在各種競賽活動中獲獎。我們的老師也在各類競賽中紛紛獲獎,其中,王玉環、許尊菊、劉海燕、陳曉青、覃發東等老師在全市的語文、美術、品德、綜實教學競賽中獲一等獎,今年10月份,王玉環老師又代表宜昌市參加了全省的語文優質課競賽,并勇奪一等獎;有10余名老師分別在省、市、縣上各類公開課并獲好評。我們的教師在《中國教育報》《德育報》《中小學數學》等刊物發表文章數十篇,僅本學期開學以來的兩個月,就有鄭玉芳、彭新建、漆昌瓊、王玉環、周君紅、李曉群、覃寧彬、楊艷等老師在《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平安校園.教師版》《湖北教育.時政新聞》《湖北教育.教育教學》《宜昌教育》等刊物發表文章。我們的學校也繼續保持了“宜昌市名牌學校”的稱號,被縣教育局表彰為“先進學校”、“教育教學先進單位”、“校本研修示范學校”、“師德教育先進單位”、“師訓干訓先進單位”,被市教育局表彰為“課程改革先進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