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確關系找準著眼點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面向的現代化不僅是“物”的現代化,同時也是“人”的現代化,并最終決定于人的現代化。人的現代化是人的全面發展,即思想品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等整體素質的提高。幼兒教育作為人的畢生發展打基礎的階段,深刻的探索和改革勢在必行,轉變以發展智力為中心的傳統的幼教觀念,樹立體、智、德、美全面整體協調發展的現代教育目的,是在推進素質教育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環。下面就在幼兒園實施素質教育中應正確處理好幾個內在聯系談一點體會。
一、保育和教育的協調統一
在幼兒園的教育工作中;保教相結合的原則表明了幼兒園教育與小、中、大學教育的獨特性,因此,保教結合。是教育的重要原則,又是幼教的在大特色。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日益激烈的競爭,幼兒入園年齡偏小是一個比較明顯的發展趨勢;這些剛剛跨出家門開始過集體生活的孩子們,;方面;他們的身心發育處于關鍵期,各種器官正在快速成長;身高、體重不斷增加,神經系統成長如快,心理素質透本形成。另一方面,幼小的年齡決定了他們生活自理能力、自我保護能才力、心理承受能力、疾病低抗能力等都比較弱,身心容易受到傷害,獨生子女特殊的生活環境更強化了這一特征。研究表明,個體的生理、心理各機能之間是相互依存、協調統一的關系,它們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因此,堅持保教并重,精心照顧好幼兒的身體,保護、培養其健康的心理、個性和基本的自我生存能力、切實做好幼兒生理、心理衛生保健工作,是促進幼兒體、智、德、美全面發展的首要條件。
二、智育與德育的協調統一
開發智力是早期教育永恒的熱點問題,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生頭幾年智力發展最迅速的時期。這為人們提供了早期智育的心理學依據。開發幼兒的智力固是好事,但是,在重視智育的同時千萬不能放松對幼兒品德的培養。我國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說:“六歲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時期。這個時期培養得好,以后順著他繼續增高的培養下去,自然成為社會優良的分子。倘使培養得不好,那么,習慣成了不易改,傾向定了不易移,態度決定了不易變。這些兒童升到高一級學校,教師須費九牛二虎之力去糾正他們已成的壞習慣、壞傾向、壞態度、真可算為事倍功半。”這“人格陶冶”即品德的培養。科學家愛因斯坦也曾說:“優秀的性格和鋼鐵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學家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天性格的偉大,這一點,往往超出人們通常的認識。”因此,品德教育是幼兒全面發展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通過多種形式為幼兒創設良好的環境,讓幼兒從小耳濡目染,從小萌發幼兒愛祖國、愛人民、愛家鄉、愛父母、愛他人的優秀品德。
三、知識與智力的協調統一
在幼兒園,重識輕能力的現象較為普遍,幼兒知識面狹窄的情況也有所發生。制訂教育教學計劃時,對幼兒知識的掌握有明確的要求,而對幼兒能力的培養則顯得空洞,流于形式,忽略了讓幼兒探索與發現的過程;有時甚至嚴重偏離教學大綱,一味迎合家長。在執行計劃、檢查效果時也以知識為重;忽視幼兒能力的發展。這一方面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另一方面則是由于對智力概念的片面理解造成的。目前,在相當一部分人的腦子里存在市面智力等于知識的認識誤區,以為知識學得越多越難,智力就開發得越好越快。事實上,智力是多種能力的綜合,它涉及感知、—觀察、記憶、注意想象、思維等各種認識能力,還包括言語能力和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開發智力不僅要傳授給孩子簡單的粗淺的知識,豐富幼兒知識面,更重要的是在授予知識時要讓幼兒觸摸到不同領域、不同層面的知識,并為幼兒提供可供探索的工具、物體、標本……,鼓勵他們擺擺、畫畫、剪剪、量量,讓孩子們動腦、動手,獲取大量感知,啟發他們進行科學思考,幫助他們構建新知識,發展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進而萌發創造思維,養成一種獨立思維、勇敢面臨挑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