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素質教育“四變”
張上明 王月英 [原創]
教育部領導柳斌同志曾高度概括素質教育的精神實質,即素質教育“三要義”,一要面向全體學生,二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三要讓學生主動發展。這其實為我們指明了素質教育的方向和目標。那么,究竟如何把語文課堂教學從根深蒂固的應試教育的道路上拉回來,步入素質教育的康莊大道呢?筆者認為必須進行以下“四變”。
一變教學目標 的重知識掌握為重能力培養。為了能在應試教育中取勝,以前的大多數語文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目標 時,往往只注重于學生必須掌握哪些知識,很少或根本不考慮如何提高學生語文素質、培養語文能力的問題。目標制約、指導行動。因而在課堂教學上,教師會千方百計讓學生掌握課堂的“知識點”,而對于至關重要的“能力點”、“德育點”則拋之于腦后。這樣培養出來的“知識機器”怎么能適應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的需要,擔負起未來社會接班人的重任呢?
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的語文教學,如果在確立課堂教學目標 時能把培養學生素質、提高學生能力作為重點,那么,在教學過程 的設計中就必然會克服應試教育中存在的重知識、輕能力,重結論、輕過程的不良傾向,有意識地注重于學生語文素質、語文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二變教師的“教案”為“學案”。長期以來,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方案的設計均是以教師“怎樣教”為重點,對學生“怎樣學”的方面設計、考慮不足,甚至根本未加考慮。因而,教師的課堂教學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難以點燃學生心靈的火花,以致語文課堂死氣沉沉。
“教育者的基本態度應是選擇適合兒童的教育,而不是選擇適合教育的兒童”(美國當代著名教育家布盧姆)。因而,教師教案的設計就必須“適合兒童”,以學生的“學”作為設計的著眼點和出發點。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全面、深入地了解所教學生的基本情況,熟悉他們的思想水平和思維能力,熟知他們的興趣愛好、喜怒哀樂,做到心中有數。在策劃、制定教案時,心中裝著學生,時時處處考慮到學生的“學”,使教案的設計符合班級學生的實際,具有切實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真正讓教案成為“學案”,使學生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思維活躍、情緒高漲。這樣就不愁語文教學的效率不能提高,不愁學生的語文能力得不到培養。
三變課文的“講讀”為“導讀”。“講讀法”是一種在應試教育的土壤中產生出來的語文教學方法。隨著應試教育的愈演愈烈,這種方法從“講”和“讀”的兩方面而言,“講”又成為了重點,學生的“讀”則不斷地被削弱甚至取代。顯而易見,“講讀法”由于忽視了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已遠遠不能適應現代社會對教育發展的要求。“導讀法”適應了素質教育讓學生主動發展,培養學生能力的主體要求,作為一種具有強大生命力的語文教法,早已被有識之士響亮地提了出來。但是,“講讀法”在語文教學界仍大有市場。一方面是由于它與語文教師“交情”太深,因而有些教師對其含情脈脈,不忍舍棄。另一方面是少數人的懶惰思想在作怪。因為講讀講讀,講講讀讀。教師可以照本宣科地“講”,不必在教學設計上“費神”。
四變課堂上學生的“聽”、“寫”為主成學生的“讀”、“說”為重。“聽’’、“說’’、“讀’’、“寫’’能力是語文教學大綱對學生語文能力的科學分類。語文教學應讓學生語文能力四方面均衡發展。應試教育的語文課堂大多數教師卻只注重學生“聽”、“寫”能力的訓練:學生聽教師講的時候多,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寫的時候多;而對于學生的“讀”和“說”的能力培養很少設想和實施。因此,不少初中畢業生甚至高中畢業生朗讀水平低下,有的難以成“誦”。說話能力則更差,嘴未出聲臉先紅,想說而不敢說,畏說如虎。這不能不說是語文教學的失誤。
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使人的個體價值越來越微不足道,而群體的協作精神卻越來越舉足輕重。正如美國著名演講家、教育家代爾·卡耐基而言:“一個人事業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專業技術,另外85%要靠演講能力、推銷技巧和處世藝術。”顯然,當代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因此,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對學生“讀”和“說”的能力的培養引起足夠的重視,使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達到應有的水平,讓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得到全面的發展和提高,造就出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該文1998年選入《通向21世紀的中國教育之路--中國中等教育研究論文集》珠海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