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三自一導”模式 推進素質教育
探索“三自一導”模式 推進素質教育摘要:轉化教學模式,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中心環節。本文簡要介紹本人根據新形勢下推進素質教育的要求,以學生的學習現狀為依據,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實施"三自一導"的一些做法。
關鍵詞:"三自一導" 主體地位 素質教育 會學 學會 隨著中國社會信息時代的出現,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要求教育也必須相當程度地擺脫原來那種計劃體制的束縛,以在新的社會轉型期培養出符合新世紀要求的高素質學生。這是構建素質教育模式首先要考慮的,而這又必然牽涉教育目標。我們的教育目標是要在“三個面向”的指引下,培養出在理想、道德、文化、紀律等方面素質得到良好發展的一代新人、或者說要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達到這個目標,就需要充分調動教師、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為此在市級的教研課題中我們選擇了”三自一導”這個內容,經過了一學年的教學實踐,有了一些教學體會,供同行參考、指正,以期能達到拋磚引玉之效。
“三自一導”是這樣的一種教學模式的具體實施——即在教師的主導下,讓學生自己讀書、自己質疑、自己求索,是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的深入和發展。實施“三自一導”教學方法能有效地調動學習主體——學生的積極性,引導他們積極主動、生動活潑地學習,培養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學會求知,學會做人。“三自一導”教學的“自己讀書”是基礎,“自己質疑”是深入,“自己求索”是升華。2004-2005學年度以來我們的做法是:一、要培養學生自己讀書能力和習慣
結合課程的具體情況,我們一般是先設置一些與教材有關的問題,以引導學生通過自己讀書,從整體上把握新課的大體知識結構和基本的知識點。設置問題,由問題導入,能有效地激起學生求知欲望,去探索新知。在學生圍繞問題閱讀課本的過程中,要恰當地運用提示的方法。例如對于難度大的內容,學生讀書前,教師應提示本課的主要內容或讀書的基本要求,給學生以思維的支撐點,以聚焦集思,不致使學生大海撈針,以免分散精力,偏離教學目標。在前兩步的基礎上,要引導學生進行“讀議”。即,按照教師的要求,或初步擬出本課的學習提綱,或把與問題有關的內容重點用筆勾畫出來,或討論教師提出的問題,達到基本把握本課主要內容或基本知識點的目的。讀,要區別對待,不能一刀切,一般先要求學生大致地瀏覽一遍,以了解大體的內容,建立初步印象。然后結合問題,進行反復思考,反復琢磨。在以學生自己閱讀為主要方式的同時。結合內容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如領讀、一起讀、分角色讀等。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養成一種自己學習、閱讀的習慣,同時學生只有通過自己讀,才能產生為質疑、進而為求索奠定基礎。這也就是第二步:
二、積極引導學生自己質疑,要善于思考
圍繞問題進行閱讀的前提下,學生對知識的要點、對問題的答案有了底,這時我們應引導學生善于問個為什么。即為什么是這樣的,而不是那樣的,引導學生能否從其他的角度、不同的立場進行分析。這樣做有利于能使學生更為全面地思考問題,找疑點,找問題所體現的有效信息,拓寬視野。應該說學生能對課本的有關內容知道提問,會體問、敢于提問,表明學生學習深度和思維廣度已經達到了一個比較高的層次,也是促使學生從學會到會學轉變的一個重要途徑、是推進素質教育的需要,我們做了也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大大地提高了,思考能力也增強了。引導學生自己質疑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幾個環節:①在預習中質疑,即要求學生預習時在不理解、有疑問的地方做上記號;②在討論中質疑,即同學們在討論某個問題時相互質疑,分析各自的理由看法,謀求同學之間的共同看法和存在分歧以便進一步探討;③在聽課中質疑,即聽了老師講解,對哪些不理解,自己認為有異議的、或者認為不夠全面的地方,要引導學生敢于提問;④在練中質疑、思考,即學生在練習中遇到難題,告戒學生千萬不要敷衍了事,要問題帶回到課本進行思考,要求對解題思路甚至答案,敢于提出質疑,勇于自己否定自己。
引導學生自己質疑,要善于思考可以起到:①拋磚引玉的效果.由老師提出某個具有迷惑性的問題,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與質疑。比如講到”物質”的概念時,即時問教室中的一些物體是不是物質.圍繞”是與不是”的不同結論,進而過渡到“為什么”,引發學生質疑;在此基礎上討論得出結論怎么樣判斷是不是物質本身。②起到旁敲側擊激發學習興趣的作用。把學生的思路引向更大范圍角度的引申、質疑。如學習了“事物是普遍聯系的這個原理之后”后,引導學生聯系現實,思考是不是任何兩個事物都是聯系的。學生容易想當然地回答“是的”,由此可以列舉一些具體的事例:如我打一個噴嚏會不會影響到美國布什總統、會不會影響到世界的每一個人等等?傊,當學生提不出問題時,老師要想方設法引導學生深入鉆研教材,抓住教學中可能出現的難點、疑點,容易錯的知識點,啟迪他們的思考、拓寬思維角度和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