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潤在園本教科研的四季
2、期中調研年級組的活動情況。
教研活動重在管理,我們更重視學期中檢查跟進,各年級組長隔周進行工作匯報。教研室處根據各組年級組開會研討的時間,定期不定期參加她們的周教研日,參與她們的研究話題,并深入課堂進行聽課評課活動,并對活動組織形式和活動效果實行跟蹤考評,考 評結果直接納入到學期末各教研組教師的工作考評中,作為期末評選先進年級組的重要依據。
3、期末召開“班級特色主題成果匯報會”。
班級特色是形成年級組特色的重要組成單位,為了加強各教研組的溝通,要求各各班每學期末要進行一次工作匯報,匯報一學期是如何開展工作的,工作開展的怎樣,取得了哪些成效,還存在哪些困惑。通過交流,對一些共性的問題達成共識,選取比較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為了使匯報實在有效,要求各班組在匯報前上交匯報材料,教研處進行審查。例如:大班組的古詩教學、謎語教學、詩歌教學特色,中班組的故事教學策略、小班組的分享閱讀特色。把匯報的優秀經驗作為期末評選優秀班級的一項重要依據。
二、塑造松柏精神,優化雙向互動。
以上談到的是我園園本教研工作中年紀組層面的活動形式。但是我們都知道,年級組的人員必定有限,研究的問題必然只是局限于本年級的教材中遇到的教學問題,問題的來源比較片面,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相對較少。要彌補“年級組教研”的不足,就要在年級組之間搭建起交流的平臺,每月的教研大組現場教研起到了解惑和引領的作用。我們重點抓了3個特色活動而且細抓了6項常規教研。
(一)重抓3個特色教研活動:
本著“以幼兒發展為本,以教師成長為重”的辦學目標,結合我園實際,我們近年來主要狠抓了3個特色教研活動。
1、“集體備課教研日”活動。
要使園本教研取得實效,關鍵在于確定好研究主題。限于教師的理論基礎,我們認為,教師要做研究就應該以“實而小”的專題為主。這個專題最好直接來自于他們每天親歷的日常教學,來自于他們接觸的孩子中的小現象、小問題。只有這樣的話題她們才會有話可說,有本可依。我們開展的“集體備課教研日”活動就是一個以“小專題研究”為核心,問題會診式的教研形式。我們把每周三確定為“集體備課教研日”。以一課三研的形式堅持一周二節課研討,年級組教師輪流做主持;顒尤涨耙恢,提前一周圍繞教案內容準備;顒尤债斕,由教師做主持,全組教師圍繞教案,或請教,或商討,或傳經,或解惑,開誠布公,坦誠交流,共同會診。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是作為研究者、作為主人來參與的,帶著疑問與困惑,進行理性的思考,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者。經過多次實踐不斷改進,現在,我們的教師都認為“集體備教研日活動”是實在見效快的一項必不可缺的教研活動。
2、“優質課展示周”活動
每年的11月4月是一年中不冷不熱的春秋天的大好時光,集中精力狠抓落實我們的教學質量,在幼兒園掀起“強化教學質量”的活動。這個月里,每個教研組就圍繞著開課主題,從“如何提高提問效率?如何做好師生互動?如何做好情景創設”等各個側面,借助本組幼兒的發展水平,開展“提高教學質量”大研討的系列活動。我們開展的系列活動有:“探究性數學活動研討”、“早期閱讀繪本展示”、“歌唱教學圖譜活動研討”、“區域活動展示”、“故事教學策略研討”等等,力圖以豐富多彩的特色教研活動來強化教研的效果,帶動集體教學質量的再次提高?傊,采用主題式研究,分階段循環往復,研究的內容集中,增強了針對性,避免了教師各自為政,形成了研究合力,提高了研究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