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歲親子園兩小時綜合活動設計
——摘自《快樂親子園實用教材》
主編:陳幗眉 梁雅珠
應答游戲——我來了
主要目標:(1)培養寶寶的積極情緒,當眾大膽地說話。(2)知道自己的姓名,性別及身體的部位名稱。
活動材料:眼罩或紗巾
指導要點:寶寶坐在家長懷里,教師帶上眼罩或紗巾去摸寶寶,一邊摸一邊隨機提問:“你是誰啊?”寶寶回答:“我叫毛毛。”老師摸著寶寶的腳說:“這是什么啊?”寶寶答:“小腳丫”教師可以故意說錯身體部位的名稱或寶寶的姓名,性別,吸引寶寶反駁或表達。家長要鼓勵寶寶大膽回答或糾正教師的“錯誤”。
建議:來園開始,老師要盡快通過有趣的言語應答,熟悉寶寶,調整寶寶的情緒,為下一個環節的活動營造愉快的心境和氛圍。教師和家長要共同積極鼓勵寶寶大膽說話。單寶寶情緒異常時,家長應努力克服急躁的情緒,通過自然的介入,調整寶寶的情緒,切忌強迫。如老師問“你是誰?”寶寶躲避不肯應答時,家長可以自然的接著說:“你猜猜吧!”“我是個男寶寶……”即向寶寶展示了游戲的玩法,原則。又能使他間接感受交流的快樂。
益智游戲——配對游戲
主要目標:(1)通過操作發展寶寶首部小肌肉的靈活習慣及力量。(2)通過操作嘗試進行顏色或形狀的配對。
塑料的配套螺絲和螺母。
指導要點:選用色彩鮮艷的玩具吸引寶寶,使注意力集中在做一種活動。家長鼓勵孩子自選材料進行配對游戲,寶寶成功了,要及時給予鼓勵。當寶寶完成活動有一定困難時,要運用積極的語言支持他們大膽嘗試,必要時可以和寶寶一同游戲,向寶寶示范正確操作方法。
建議:運用積極生動的語言,鼓勵寶寶進行不同的嘗試,家長的語言應注意表達具體:“小帽子(螺母)太大了,鞠個躬——噎,掉了。換哪一個頂合適啊?”“帽子戴好了,謝謝你。”家長應盡可能少用或不用“這個!”“不行,用那個!”等不去確定指向的,不規范的語言,同時還要給寶寶留下選擇思考的余地。這樣使寶寶能感覺到自己能干,會做,通過游戲萌生主動尋求成功的欲望,建立自信。
動手做——揉紙球
主要目標:(1)訓練寶寶手部肌肉的協調配合與控制能力。(2)體驗自制玩具的樂趣。
活動材料:舊報紙,包裝用的網兜。
指導要點:教師出示舊報紙和做好的紙球,家長和孩子一起把報紙揉成圓球。媽媽說:“寶寶的小手真能干,能和媽媽做大紙球”,邊說邊帶寶寶找一張報紙,邊做示范動作邊帶領寶寶把報紙揉成團,塞進網兜。
建議:家長與寶寶一起合作完成,活動材料要安全衛生。易于索取。揉紙球的目的主要是讓寶寶體會到,身邊的物品具有可以變化的特點。因此,在制作過程中,要將培養寶寶的觀察習慣作為重要任務:”報紙變小了嗎?”怎樣放進小兜里呢?”“用力壓壓,”……通過有目的的指導,誘發寶寶嘗試解決問題的興趣。
運動游戲——玩紙球
主要目標:(1)體驗玩自制玩具的樂趣。(2)在走,跑,跳,追,投,擲的游戲中鍛煉各部位的大肌肉的力量。
活動材料:親子合作做成的紙球。
指導要點:指導家長怎樣和寶寶玩,想辦法利用紙球讓寶寶活動起來。可以栓上繩子讓寶寶拖著跑,家長在后面追。親子之間在頭上和胯下,來回傳球,跑接球,也可以讓寶寶踢球并跟著球跑,家長還可以在胸前用雙臂圍成“籃筐”,供寶寶投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