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小班科學聲音叮叮當教案(精選5篇)
幼兒園小班科學聲音叮叮當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 讓幼兒學會傾聽各種有趣的聲音,嘗試去分辨聲音。
2、 使幼兒熟悉身邊的各種聲音,激發熱愛家鄉的情感。
3、 探索、發現生活中的聲音的特征。
4、 使小朋友們感到快樂、好玩,在不知不覺中應經學習了知識。
活動準備:
1、小狗、公雞、小貓等動物圖片
2、收集生活中的常見的聲音錄音帶
活動過程:
一、引入主題
教師拿出小狗圖片:“小朋友,你認識這個小動物嗎?”
“你知道小狗是怎么叫的嗎?你能模仿一下小狗的叫聲嗎?”
“你在哪里聽到過小狗的叫聲,請你來說一說。”
教師依次拿出公雞、小貓的圖片,激發幼兒的興趣。
二、聽聲音、猜一猜
1、教師播放一個自行車打鈴聲音,請幼兒仔細聽,猜一猜這是什么聲音。對于猜對的的孩子予以肯定。
2、教師再播放鳥叫,蛙鳴還有槍聲等等的聲音,請幼兒猜一猜,說一說。
3、“還有那些聲音是你們在平時聽到過的聲音而老師這里沒有的,請你來模仿一下告訴大家好嗎?”請幼兒回憶在印象中的聲音,
三、有趣的聲音
師:“我們生活中還有些聲音是非常有趣的,老師也把這些有趣的聲音錄下來了,請你們仔細的聽一聽。”
教師播放清晨叫賣豆漿油條的聲音,請幼兒說一說這是什么聲音。為什么人們在賣東西的時候要發出這樣的聲音呢?你知道嗎?
最后請幼兒發散思維,說說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叫賣聲,如果讓你賣東西的話,你會怎么叫賣呢?
小結:我們的生活有很多有趣的聲音,有些古老的聲音已經變得越來越少了,我們回家再找找還有哪些有趣的聲音,回來告訴我們小朋友好不好?
幼兒園小班科學聲音叮叮當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一、感知平日生計中各種不同的聲音,考試測驗鑒別一些不同的聲音。
二、曉得耳朵能聽聲音,要保擴好耳朵。
教學豫備
一、行使質料略多于幼兒人數(會發聲的樂器如小鈴、鈴鼓等,鐵罐多少好多,內裝米粒、黃豆、紙團)。
二、空鐵罐多少好多,黃豆、米粒、報紙多少好多。
三、每一人一個小動物頭飾。
教學入程
一、感知聲音。
請幼兒自由選擇桌上的質料舉使用用,設法主見度榜樣讓它們發出聲音。
聽一聽都有些什么聲音?是如何聽到的?
二、聆聽鑒別不同的聲音。
教師搖動鐵罐,請幼兒說說聽到了什么聲音,是不是同樣。
分袂將黃豆、米粒、報紙裝進空罐子中,請幼兒聆聽區分,并依照幼兒用手指指出聲音起源的標的目的。
小結:耳朵能聽到鄰近八方傳來的聲音。
三、評論爭論若何如何樣保擴耳朵。
沒有耳朵會若何如何樣?
請幼兒捂上耳朵,教師輕聲說話,向導幼兒感知聽不見的未方便。
若何如何樣保擴耳朵? (不要馬糊著耳朵大大年夜聲說話、不要讓水流中聽朵或者留在耳朵里等)
教學倡導
一、教學后可帶幼兒到產外閑步,聽一聽自然界發出的各種聲音。
二、除游戲“誰的耳朵靈”外,還可帶幼兒到產外空位長舉行聽辨音源的游戲。行動措施:幼兒戴上頭飾遮住眼睛,教師敲擊鈴鼓或者小鈴,幼兒依照聲音的起源朝相馬糊應的標的目的進步。
延伸教學:
一、鼓舞激勵幼兒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如搬椅子、料理玩具、脫衣服、脫鞋等。
二、體育游戲:滾大大年夜球。豫備各種大大年夜球1軟性質料制成,直徑為100厘米)工作報告。
玩法:
①雙手推滾大大年夜球,邊推邊跑。
②使勁把球推出,球向前動彈時,幼兒快跑,追上后接連滾。
③兩名幼兒距離2米閣下,相馬糊推滾大大年夜球。
④幼兒推滾大大年夜球競賽。朝同一標的目的,同時推滾。
三、游戲:撓癢癢。豫備小草、羽毛等輕柔物品。
玩法:
①幼兒自選一種物品在脖子、臉、手臂等部位輕輕拂過,說說自己的感應。
②在空位上(最佳展有地毯或者地板)互相撓癢癢,感觸傳染肌膚接觸的愛好。
四、修筑游戲。供給插塑積木多少好多,向導幼兒拼搭成花、房子、槍等各種形象,彼此介紹、鋪示。
五、美術教學:大度的泡泡。
六、在平日喝水教學中,專心識地向導幼兒感知清水無色、無味、透明的特征。
七、鑒賞故事《六個朋友歸家》,參見附錄。曉得眼睛、鼻子、耳朵、嘴巴,還有小手、小腳是六個好朋友,雖然它們各自的才調都很大大年夜,但離開了誰都會感想熏染極度不便。
幼兒園小班科學聲音叮叮當教案 篇3
設計思路:
這是一個激發幼兒探索興趣,培養幼兒探索習慣的活動。幼兒通過感受生活中的聲音,發展感知覺,增強對周圍事物的敏感。
由于幼兒對生活中的事物常常視而不見,充耳不聞,因此活動的第一環節就是讓幼兒再現生活經驗(聽聽這是什么聲音,還有什么聲音),漸漸養成關注生活的習慣。對于小班幼兒而言,在引導其關注生活的同時,還要激發其探索的興趣和好奇心。于是,我設計了探索聲音產生的環節。
科學地說,物體振動才能發出聲音,但三歲的幼兒根本不理解。活動中,我用“瓶子中碰到東西就發出聲音”的實驗使幼兒直觀感受聲音產生的最外顯的特征。而對音量大小的探索,我則借助了“大鼓和小鼓”的游戲來吸引他們。加之歌曲音樂永遠是幼兒最快樂的表達方式之一,因此我試圖在探索活動中引導他們“呀呀”歌唱。而探索后一環節中糖果的介入,則完全是考慮到幼兒的年齡特點,用以激發他們新的興奮點。
我一直在想:開展探索活動的價值,并非僅僅在于尋找一個準確答案,更重要的是在過程中培養幼兒良好的科學態度和習慣。我想向幼兒傳遞這樣一個信息,就是事物運動的相對性。活動中由于豆子的多少和糖果的軟硬所發出的相對“大鼓、小鼓”的聲音,讓幼兒感受到事物存在于“變”的動態中。
活動目標:
1.辨別生活中不同的聲音,積累聽覺經驗。
2.在為樂曲伴奏的過程中感受聲音的輕響,發展感知覺。
3.讓幼兒嘗試敘述故事,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
4.鼓勵幼兒敢于大膽表述自己的見解。
5.培養幼兒大膽發言,說完整話的好習慣。
活動準備:
教學課件,歌曲《大鼓和小鼓》的音頻,塑料瓶子人手一只,豆子、軟糖,硬糖,棉花糖。
活動過程:
一、聊聊生活中的聲音
1.教師播放教學課件(以小班幼兒早晨生活為背景),依次播放笑聲、雞鳴聲、盥洗聲、汽車喇叭聲、“老師好”的問候聲。(在生活中,教師的策略是盡可能讓每一個聲音以不同的方式出現)
播放笑聲,先出聲音后出圖像。
——這是什么聲音?誰在笑?看看你猜對了嗎?原來寶寶在睡夢中笑出聲了,寶寶要起床了。
2.播放雞鳴聲,先出聲音后出圖像。
媽媽請誰(或哪個小動物)來叫醒寶寶?還有哪些小動物也會叫?
(為幼兒豐富一種不易觀察的動物的聲音,如蛙鳴聲。)
3.播放水聲,先出聲音后出圖像。
——寶寶起床了,他在干什么?
(可以引導幼兒說說寶寶在做哪些事,如:洗臉、刷牙、小便、大便,都會發出這樣的水聲。)
4.播放汽車聲,先出圖像再出聲音。
——寶寶吃完早飯要上幼兒園啦。這個寶寶是坐爸爸的小汽車上幼兒園的,小汽車在馬路上會發出什么聲音呢?
(可以延伸開來,引導幼兒說說“自行車的聲音”)
5.播放問候聲。
——到幼兒園了,老師要和小朋友相互問候。聽聽這是女孩在問候還是男孩在問候?
小結:瞧,寶寶的身邊有許多好聽的聲音。
二、探索用瓶子發出聲音
——寶寶來到幼兒園,和老師、小朋友一起玩。老師這里有個瓶子,你能讓它發出聲音嗎?
小結:瓶子只要碰到東西就會發出聲音。
——這里有許多豆子,豆子和瓶子在一起會發出聲音嗎?是怎么樣的聲音呢?
三、為“大鼓和小鼓”伴奏
教師播放歌曲《大鼓和小鼓》,有節奏地說說“我的瓶子有聲音”,引導幼兒感受音樂,并跟著音樂節奏搖瓶子。
——你們看, 這里有兩只鼓,一只是大鼓,一只是小鼓,我們用瓶子來學學鼓的聲音(邊唱邊用瓶子打節奏)
——大鼓和小鼓發出的聲音一樣嗎?怎么用瓶子發出大鼓和小鼓的聲音?
2.幼兒分組搖瓶子,探索大鼓和小鼓的聲音。
——你是怎么發出大鼓(小鼓)的聲音的?
3.教師引導幼兒在瓶中放入不同量的豆子,搖動瓶子來為大鼓和小鼓伴奏。
——我在瓶中放了一粒豆子,用力搖,發出的聲音像大鼓還是小鼓?
——豆子放得多,聲音會變響還是變輕?像大鼓嗎?
——你們放的豆子多,響亮的聲音像大鼓,我也要做大鼓(將瓶子裝滿豆子,搖動卻沒有聲音)。怎么回事?,我把瓶子裝滿了豆子,為什么沒有聲音?(幫助幼兒積累聲音產生的經驗)
小結:原來,要發出大鼓的聲音,豆子既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
四、分辨糖果發出的聲音
——(出示軟糖和硬糖) 猜猜哪種糖會發出大鼓的聲音?哪種糖會發出小鼓的聲音?(幼兒嘗糖果)
小結:硬的糖會發出大鼓的聲音,軟的糖會發出小鼓的聲音。
請幼兒分別選擇自己喜歡的糖果,演唱歌曲《大鼓和小鼓》
——喜歡吃硬糖的孩子,請你們唱大鼓的聲音,喜歡吃軟糖的孩子請你們唱小鼓的聲音。
——(出示棉花糖。)這種糖會發出大鼓還是小鼓的聲音呢?
幼兒園小班科學聲音叮叮當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在聽聽、說說、玩玩中操作探索聲音的樂趣。
2.能區分樂音和噪音,有初步保護耳朵的意識。
活動重難點:
重點:探索聲音的產生及力與聲音變化的關系。
難點:探索不同的方法讓事物發出聲音。
活動準備:
1.兩個大框子里裝有鈴鼓、口哨、玩具汽車、沙球。
2.一個空瓶、每人一張廣告紙。
3、每人一個袋子。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
師:聽,是什么聲音?(敲鼓)怎么聲音沒有了呀?咦,又有了,又沒有了。怎么回事呀?一會有聲音一會沒聲音的?
師:原來老師敲了就有聲音了,不敲就沒有聲音了。
二、通過第一次操作,引導幼兒探索聲音產生的原因。
1.出示操作材料。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些東西,你有辦法讓它們發出聲音嗎?請小朋友每人選樣東西,試一試,看看怎么樣才能讓它發出聲音,然后和你的好朋友交換著試一試。好嗎?去吧!
2.組織幼兒集體交流。
師:你剛才選的是什么東西?你是怎樣讓它發出聲音的?(強調動)
師:有沒有選其他東西的?你又是怎樣讓它發出聲音的?
誰也選這樣東西的?請你來玩一玩。咦?聲音一樣嗎?一個輕一個響,這是為什么啊?聲音還跟小朋友的力量有關呢!
3.教師小結:原來玩具汽車、口哨里的小珠珠、鈴鼓上的片片、沙球里的沙子都動起來了,所以我們才聽到了聲音。用的力氣越小,發出的聲音就越輕,用的力氣越大,發出的聲音就越響。
三、通過第二次操作,引導幼兒了解不同的動作都能讓事物動起來。
1.師:哎,老師這里還有一樣東西,這個是什么呀?
請個別幼兒示范
師:可以捏瓶子,還可以怎樣呢?我請他上來試一試。原來,捏瓶子能發出聲音,敲瓶子能發出聲音,拍瓶子也能發出聲音。
2.教師小結:原來,同一種東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讓它發出聲音。
3.老師還為你們每人準備了一張白紙,請你們想哪些方法可以讓紙發出聲音。動手去試一試吧!
4.交流:你是怎樣讓紙發出聲音的?請你來介紹一下。
5.師:老師發現寶寶們今天真愛動腦筋,我們能讓好多東西發出聲音呢!
四、引導幼兒區分噪音和樂音。
1.師:剛才老師把小朋友玩的時候的聲音錄了下來,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2.師:你覺得這段聲音聽起來怎么樣?
4.師:這樣的聲音我們給它取個名字叫噪音。我們再來聽下面一段聲音?
5. 師:這段聲音聽起來怎么樣?像這樣的聲音我們給他取個名字叫樂音。
6.你喜歡聽哪段聲音?為什么?
五、討論保護耳朵的方法,結束活動。
師:那除了這個方法還可以怎樣保護自己的耳朵呢?
(不挖耳朵、不把東西塞進耳朵里、不大喊大叫、聽到非常響的聲音要捂住耳朵)現在,我們去外面聽一聽,還能聽到什么聲音?
幼兒園小班科學聲音叮叮當教案 篇5
一、活動背景
游戲是幼兒的心理維生素,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方式之一。本次音樂游戲充滿情節性、趣味性,能在培養幼兒樂感的同時,帶給他們以美的享受。通過帶領幼兒體驗生活中的的各種聲音,有意識地引導他們留心傾聽自然界、生活中各種不同的聲音。如此,不僅可以發展幼兒的智能,還能幫助他們養成注意力集中地傾聽音樂的習慣。
二、過程實錄
(一)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注意傾聽各種聲音的習慣,并能夠分辨各種事物的聲音特點;
2、培養幼兒認識聲音的長短、大小和快慢的能力;
3、鼓勵幼兒在活動中大膽表現自己的能力。
(二)活動準備:
1、鋼琴、樂器、大鼓和小鼓。
2、錄音帶、小娃娃、紅和黃的塑料片。
(三)活動過程:
1、律動入場。
師:今天天氣真好,我們一起去農場玩吧!
[評析:以去農場郊游的游戲情節導入,一開始就將孩子們帶入到情境中,大大激發了孩子們的興趣,為活動的順利開始奠定基礎。]
2、尋找聲音。
師:“天亮了,清早起來大公雞高聲咯咯咯叫,這下把貪睡的小花貓吵醒了,小花貓懶洋洋地說:‘喵—喵—再讓我睡一會。’一群小雞在草地上唱歌,‘嘰嘰—嘰嘰’。一只小羊走過來說‘咩—咩—,你們好!’‘嘰嘰—嘰嘰,你好!你好!’
師:小朋友們,剛才你們聽到了什么動物的叫聲?它們是怎么叫的?
幼:我聽到大公雞咯咯咯,我聽到小花貓喵喵叫,小雞嘰嘰嘰嘰,小羊咩咩叫。
師:哦,那除了這些動物的叫聲,你還曾經在哪聽到過什么聲音?(讓幼兒將他在生活中所聽到的聲音描述一下)。
幼:小鐘在走時發出的“滴答滴答”聲;大街上汽車發出“嘟嘟嘟”的響聲;下雨打雷的“轟隆隆”聲;老師彈琴發出的聲音;打鼓時發出的“咚咚”聲……
[評析:讓孩子們聯系生活實際,回憶已有經驗,來說說生活中的聲音,可以充分調動孩子們參與活動的興趣。]
師:是的,我們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聲音,可是,怎樣才能發出聲音?
幼:拍手,跺腳,敲門,撕紙……
師:好,現在我們就來試試,除了拍手、跺腳,我們的身體還能不能發出聲音?(教師背對幼兒,卷起舌頭,用力在口里彈動,發出“嘚嘚”聲;把嘴撅起,從口中用力向外噴氣,發出“噓噓”的聲音)。請幼兒想想,剛才的聲音是怎樣發出來的,并請幼兒模仿。
[評析:這里運用動靜結合的教學方式,讓孩子們能自主的參與活動,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更好地理解聲音是怎樣發出來的。]
請配班老師在教室外敲打樂器,讓幼兒聽聽聲音是從哪里傳的?是什么樂器的聲音?
3、認識聲音的長短、大小和快慢。
(1)幼兒聽錄音帶。
①雷聲和風聲。
②小溪流水和海浪聲。
③小羊叫和青蛙叫。
④火車鳴和汽車鳴。
帶領幼兒一邊模仿一邊進行比較,區別哪個聲音長?哪個聲音短?
(2)讓幼兒親自敲大鼓和小鼓,通過大鼓和小鼓的不同聲響,感知聲音的大小。
(3)和娃娃一起玩(感知音的快與慢)。
(第一次音樂)請幼兒抱著娃娃,當聽到較快節奏的“娃娃跳舞”樂曲時,舞動娃娃,隨著樂曲合拍地跳舞;當聽到“娃娃睡覺”的音樂時,便把娃娃抱在懷里,隨之做拍娃娃睡覺的動作。
(第二次音樂)聽到“娃娃跳舞”的音樂時,舉紅色塑料片,聽見“娃娃睡覺”的音樂時,舉黃色塑料片。
[評析:游戲是孩子最喜歡的活動方式之一,設置游戲環節能大大刺激孩子的學習欲望,提升活動效果。]
4、小結。
師:今天我們聽了各種各樣的聲音,也認識了聲音的大小、長短和快慢。以后我們聽音樂的時候,只要注意聽,一定會發現聲音有這么多有趣的秘密。
三、活動反思
在小班孩子的生成活動中,生成的內容大多來源于生活。所謂“環境會說話”,就是指周圍所有的事物都會沖擊幼兒的視覺、聽覺、味覺和觸覺等感官。從幼兒好奇地發出第一個“你聽到了什么?”的問題開始,充滿新奇和快樂的探索就已經在他們心中拉開帷幕。“聲音”這個生成活動就來源于孩子的生活,幼兒對身邊的“聲音”有著直接、豐富的經驗和興趣,在尋找聲音的過程中,又產生了許多符合小班孩子特點的小主題,這些隨機的教育契機又不斷促進孩子的發展。所以,小班教師應在充分理解幼兒的基礎上,從幼兒的生活中尋找閃光點,尋找孩子關注的熱點,以小見大,不斷調整自己的設想和計劃,與孩子共同創造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