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去郊游》幼兒園教案(通用3篇)
《一起去郊游》幼兒園教案 篇1
設計意圖:
采用混齡編班模式,利用混齡環境培養幼兒合作行為。本次活動,根據大年齡幼兒和小年齡幼兒不同的身心發展特點,創設了“一起去郊游”的游戲情景,以激發他們共同參與游戲活動的興趣。在游戲過程中,我們通過啟發和鼓勵大小年齡幼兒一起合作探索,引導他們體驗到參與游戲的樂趣,并培養大年齡幼兒大膽、自信、善于合作及樂意照顧弟弟妹妹的良好品質。
活動目標:
●大年齡幼兒
1.嘗試用不同的肢體動作合作搭山洞,發展身體動作的協調性。
2.能用語言或動作引導弟弟妹妹參與游戲,并能運用多種方法保護他們,體現責任意識。
●小年齡幼兒
1.在活動中發展走、跳、鉆、爬等基本動作。
2.在哥哥姐姐的引導和帶領下積極參與活動,愿意表達自己在游戲中的感受。
●大、小年齡幼兒
在混齡活動中體驗大小同伴互動游戲的快樂,增強合作能力,增進友愛之情。
活動準備:
大小年齡幼兒相互認識并有一起游戲的經驗;錄音機、背景音樂(歡快和舒緩的音樂)、圖卡紙、筆。
活動過程:
一、引出活動,交代任務
師:我們先來玩一個過家家游戲。請一個大男孩、一個大女孩先自由配對組成一個家庭,分別當爸爸、媽媽,然后再一起找一個小弟弟或小妹妹做自己的寶寶。快行動吧!
師:請爸爸媽媽帶著寶寶一起坐下來,讓我們擺個造型拍張全家福吧。
(教師做拍照動作,以此增進大小孩子間的親密感。)
師:今天爸爸媽媽要帶著寶寶和老師一起去郊游。出發前,我要提醒大家:在路上,我們會碰到一些困難,爸爸媽媽要積極動腦筋想辦法解決,最重要的是要照顧好自己的寶寶。知道了嗎?
(通過事先交代任務,引發大年齡幼兒產生照顧和保護好小年齡幼兒的意識。)
二、情景游戲:引導大年齡幼兒想方設法保護小年齡幼兒
師(播放歡快的背景音樂):天氣真好啊,心情也不錯,我們一起走走走。
(教師帶著幼兒一起有節奏地走,并用自己的快樂情緒感染幼兒,提高他們參與活動的熱情。)
《一起去郊游》幼兒園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共性目標:通過大帶小的活動激發幼兒的合作意識,激發幼兒積極的參與活動的興趣。
分層目標:
大班目標:激發幼兒的創意想象拼擺出不同的山洞造型,促進幼兒的身體協調性,發展幼兒相互合作、相互謙讓以及大班幼兒的示范帶動作用。
小班目標:通過大帶小的'活動增強幼兒的自信心,對大班幼兒的模仿力以及幼兒的鉆爬能力。
活動準備:
背景音樂
活動過程:
一、見面打招呼
介紹每組的爸爸、媽媽與寶寶。
一起去郊游:提醒爸爸媽媽照顧好寶寶。
1.怎樣走過有荊棘的小路。
2.怎樣躲過大風?怎么保護寶寶避雨?
3.郊游的路上有水坑,寶寶與爸爸媽媽應該怎樣過去?
4.全家用力爬大山。
二、終于爬過大山我們坐下休息一下吧,玩個什么游戲?
引出鉆山洞的游戲。
1.單組“家庭”寶寶搭山洞,寶寶鉆山洞。
2.為每組家庭的山洞拍照,教師并用圖譜小人記錄下來。
小結:幼兒用身體搭出不同造型的山洞。
3.請一位寶寶選擇一種山洞其他的“爸爸媽媽”集體為寶寶搭好山洞讓寶寶集體鉆山洞。
小結:在鉆山洞時存在哪些山洞是不安全的,提醒寶寶要注意安全。
4.請寶寶們選擇一種最安全的山洞供所有的寶寶鉆。
三、放松整理
寶寶和爸爸媽媽一起做了這么多游戲都累了,請給自己的爸爸媽媽放松一下吧,爸爸媽媽也要輕輕為自己的寶寶放松一下吧。
四、結束
育英旅游的團員們,瞧!前面有好多漂亮的鮮花,我們一起去采花吧。
《一起去郊游》幼兒園教案 篇3
小班孩子活潑好動,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比較短,他們容易受到外界環境與自身情緒的支配影響,小班孩子的思維還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因此,對數學這種抽象枯燥的內容,他們多為不易理解和興趣不足,所以大多孩子對于數學的學習還需要對具體實物的探索和體驗。將抽象的數學知識滲透于孩子感興趣的游戲之中,讓數學活動更加趣味化、情境化、游戲化,通過與周圍具體實物的交互作用,讓孩子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數學,將數學知識內化成經驗,激發孩子對數學的興趣,促進孩子的發展。《一起去郊游》是“好伙伴”主題中的一個數學活動,主要是創設讓孩子們排隊、以“坐車”去郊游的情境中,區分出自己在隊伍里的具體位置,辨別認清前與后。
外出郊游是孩子生活中非常喜愛的,每次提到去春游,孩子們都會興奮不已,記得很清楚。活動開始,我請請5個孩子模擬坐坐車的情境,許多不經常舉手的孩子也積極的舉起了小手。就此我也趁機表揚了孩子們的積極參與,在我的鼓勵下,孩子們舉手的次數更多了。因為第一輛“車”為個別孩子的示范嘗試,所以在選擇這5個小朋友的時候我注意到5個孩子的日常表現,當我問道:“熙熙,請你站在寶怡前面;雨璇,請你站到浩文后面,他們都基本能正確的做出反應,一些未請到的孩子也被感染,情緒一直很積極主動,有時請到前面的孩子動作反應稍慢時,下面有些心急的孩子早就開始提醒他們了。
借著孩子們的積極性,我又馬上請孩子們仔細觀察誰的前面是誰,誰的后面又是誰,在我的提示下,孩子們紛紛舉手,要求孩子們用完整的話:“前面是,后面是”的句式進行表述。看到孩子們對“坐車”去郊游的游戲興致很高,于是我又隨機創設了一個集體操作游戲,讓孩子們稍微改變了前后的位置方向,變成了4輛汽車,坐在第一個孩子就是汽車的駕駛員,將繩圈作為汽車方向盤,孩子表現的很開心。坐上“汽車”后,我引導孩子們觀察前面坐著誰,后面又坐著誰?自己前面是誰?后面又是誰?隨后,我請孩子們用“開火車”的語言形式表述“我的前面是”“我的后面是”“我坐在前面”;“我坐在后面”;以小組為單位,每組一個句式,給每個孩子都能有表達的機會,滿足了孩子們想說愿意說的想法。
當然,每次的活動都會有一些亮點與不足之處。整個活動中最大的亮點就是能夠從孩子角度出發,為孩子創設了一個情境化、趣味性強的情境,寓教于樂。同時,我發現在活動中適當的表揚、讓每個孩子都有表現的機會是活動中必不可少的。當然有亮點也會有不足,本次活動的最大不足就是細節方面還是不夠到位,可以適當的給孩子安排一個與活動相關聯的游戲活動可能對孩子的學習更有幫助,讓孩子在有趣的游戲活動中鞏固前后的認知,例如可以在體育游戲中前后做運動等等。活動的不足總會在反思中才能被發現,其實如果在活動前能夠考慮的再全面細致些,那可能活動中的不足也會減少。我們常說,細節決定成敗,但往往我們會忽視一些小的細節,也許我們多多關注細節會對我們教學帶了更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