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與子幼兒園教案(通用4篇)
父與子幼兒園教案 篇1
設計意圖
一次課間,我發現幾個小朋友湊在一起看一本兒童漫畫書,那幽默風趣的畫面不時把他們逗得開懷大笑。我想,既然孩子這么喜歡漫畫,何不組織一次漫畫欣賞活動呢?于是,我選擇了德國漫畫家卜勞恩的作品《父與子》中的幾幅作品。因為,這些漫畫形象夸張,故事情節生動有趣、幽默詼諧且貼近孩子生活,很適合孩子欣賞。本活動通過看啞劇表演、欣賞漫畫、表演漫畫等環節不僅讓幼兒在看看、演演、講講中初步了解漫畫的特點,而且提高他們的觀察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表演能力。
活動目標
1.理解漫畫作品內容,嘗試運用語言講述漫畫內容。
2.提高觀察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表演能力。
3.通過欣賞,初步了解漫畫的特點,喜歡漫畫。
活動準備
1.根據漫畫排練一段啞劇。
2.道具:椅子、毛筆、小水桶、棍子若干。
活動過程
一、小朋友們,有個小孩不小心把家里的鏡子打壞了。他怕爸爸打,后來是怎么做的呢?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段有趣的啞劇表演,名字叫《特殊的圖畫》。我們一起來看看。
師:這個小孩把鏡子打壞了,想了個什么辦法?
幼1:好像是他拿膠水把鏡子給粘起來了。
幼2:好像是沒怎么粘好,后來被爸爸發現了。
幼3:一開始,爸爸沒發現,爸爸還在那兒高興地照鏡子呢。
幼4:最后,他爸爸發現了,追著要打他。
評析:本活動第一個環節請小朋友看啞劇表演。兩個小朋友夸張的動作和表情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再請小朋友根據啞劇猜一猜他怕爸爸掃。想了個什么辦法?一下子激起孩子說的欲望。同時也為孩子看漫畫做了鋪墊。
二、欣賞漫畫《特殊的圖畫》
師: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們一起來看漫畫《特殊的圖畫》。
1.我們先來看看這個爸爸長得什么樣子?(光頭、胡子、胖胖的、穿著黑色西裝馬甲。)兒子呢?
2.今天這對父子之間發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呢?現在先請小朋友來看看,有什么看不懂的地方可以舉手提出來。
3.誰有什么看不懂的地方?(請幼兒提出自己的問題,并請其他幼兒幫助一起解決。)
幼1:我不明白第2幅圖上那個小孩在干什么?
師:誰知道?
幼2:我想那個孩子心里很害怕,在哭呢。
師:有可能。哭能解決問題嗎?后來他是怎么辦的?
幼3:后來他拿膠水把鏡子粘起來了。
師:你是從第幾幅圖看出來的?
幼3:我是從第3幅圖看出來的。
師:再仔細看看后面的第4幅圖,看看他是不是拿膠水把鏡子粘起來了?
幼5:我看出來了,他用毛筆在鏡子上畫上了爸爸。
幼6:鏡子不是打碎了嗎?他怎么畫的呢?
師:嗯,這個問題問得好,誰知道?
幼7:我認為他在鏡子上貼上了一層紙?
幼8:不,我認為他把鏡子靠在墻上,然后在墻上畫了爸爸。
師:嗯,我認為你們兩個說得都有道理。那你們還有問題要問嗎?
幼9:第5幅圖上,那個小孩干嘛不溜走,還在那兒看呀?
師:哎呀,這問題問得太有意思了,我記得我小時候犯了錯誤,怕挨打,會躲到一邊去。那個小孩干嘛不溜走呀?
幼10:我認為他是想看看自己畫的爸爸像不像。
幼11:我認為他是想看看爸爸會不會發現鏡子已經壞了。
師:說得太好了。那爸爸最后發現了嗎?爸爸從哪里發現鏡子已經壞了?
幼12:我認為爸爸已經發現鏡子壞了。
師:你是從第幾幅圖上看出來的?
幼12:我是從第6幅圖上看出來的——那個爸爸戴的是領帶,怎么鏡子里是領結?
幼13:還有,爸爸轉過來了,可是鏡子里的爸爸還是那個樣子。
師:這兩個小朋友觀察得非常仔細,我們為他們拍拍手。
評析:第二個環節欣賞漫畫《特殊的圖畫》。孩子提問,由同伴來解答。教師接過幼兒的球再拋給幼兒)為了解答同伴的提問,他們傾聽同伴的發言特別認真。就這樣在一問一答間,孩子的思維碰出了火花。
4.請小朋友說說,哪幅圖最好笑?為什么?
師:剛才,很多小朋友看圖的時候在笑,你覺得哪幅圖最好笑?為什么?
幼4:我覺得第5幅圖最好笑。你看,爸爸照鏡子的時候肚子挺得那么大!那個小孩兒手背在后面也很好笑。
師:我也覺得很好笑!我們一起來學學爸爸和兒子的動作。
幼6:我覺得第1幅圖最好笑。你看,那個小孩舞棍子的樣子多好玩。
幼7:我覺得第7幅圖最好笑。那個爸爸眼睛瞪得那么大。
評析:“孩子是天生的幽默大師。”我請小朋友說說哪幅圖最好笑。為什么?小朋友爭先恐后地發表自己的觀點,他們充分體會到漫畫夸張、幽默的特點。
三、幼兒表演
師:現在老師請兩個小朋友扮演這一對父子,把這個漫畫表演出來。表演的時候,動作和臉上的表情要夸張些,說話聲音也要響亮些。最好能讓我們的觀眾笑起來,你的表演就算成功了。
(再請全體小朋友表演。)
評析:第三個環節請幼兒根據漫畫表演)既使活動動靜交替。增加了活動的趣味性,讓孩子在笑聲中體驗到漫畫的幽默風趣,也提高了他們的表演能力。
四、再欣賞幾幅漫畫
師:其實這對父子就是漫畫家卜勞恩自己和他的兒子。他把在日常生活中和兒子之間發生的趣事畫成了漫畫《父與子》。我們剛才看到的就是其中的一幅,名字叫《特殊的圖畫》。今天我還帶來了好幾幅漫畫,我們一起來看看。
1.欣賞漫畫《會移動的箱子》、《射擊》。
師:請小朋友說說自己最喜歡哪幅漫畫,為什么?
2.欣賞漫畫《處理糾紛》。
師:看了這些漫畫以后,你覺得這些漫畫里誰做的不對?為什么?
幼1:我認為這個孩子不對,因為他們兩個人不該告訴爸爸。
師:應該怎么辦呢?
幼1:應該自己解決。
師:說得很有道理。這些漫畫里還有誰做的不對?為什么?
幼2:我認為兩個爸爸不對,因為事情沒弄清楚,他們就打起架來。
師:你的意思是說等事情弄清楚了再打架?你們有不同的想法嗎?
幼3:我認為兩個爸爸不該打架,有什么事應該好好商量。
師:嗯,說得很有道理。我們大人教育孩子不打架,自己要做好榜樣。
總結:我們今天看的這些漫畫很有意思:有的漫畫滑稽好笑,有的漫畫還讓我們在笑聲中明白了道理呢。
評析:第四個環節讓幼兒再欣賞幾幅漫畫。這樣開闊了小朋友們的視野。也讓他們進一步體驗到漫畫的特點。
活動延伸
請小朋友談談和爸爸之間發生的趣事,并把這些趣事畫成漫畫。
評析:孩子談論的內容來源于生活,他們有話可說。同時欣賞了漫畫后,他們在創作趣事時也很自然地運用了夸張幽默的手法。
父與子幼兒園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感受父與子的親情。
2、嘗試用語言、聲音、動作等表達對畫面的理解。
3、初步感受漫畫夸張、有趣的特點,喜歡看畫面。
【活動準備】
1、課件《父與子》
2、圖片一張。
【活動過程】
1、看"父與子"的圖片,熟悉人物。
"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張圖片,請小朋友一起來看看。是誰?他們是什么關系?"
2、欣賞漫畫一《射擊》第一幅他們在干什么?你認為爸爸的槍法準不準?你從哪里看出來的?讓幼兒學一學爸爸射擊的樣子。
3、依次看漫畫《射擊》第二幅,第三幅,第四幅,啟發幼兒開動腦筋,大膽的用動作語言,聲音來表現對畫面的理解。
4、欣賞漫畫二《足球》第七幅看爸爸的頭上怎么會有個包的?幼兒回答。
出示全部漫畫〈足球〉,請幼兒觀看欣賞并回答,爸爸頭上的包是怎么來的。
提問:"為什么兒子會把爸爸的頭當足球踢?""如果是你把爸爸頭上踢了個大包,你會怎么做?""最后兒子和爸爸怎么了?"請幼兒再依次欣賞一遍。
5、表演漫畫
1)集體表演請幼兒找一個好朋友,扮演爸爸和兒子,想一想,爸爸被踢了會說什么?兒子會說什么?會有什么樣的聲音和動作,請你們表演。
2)個別表演
3)表演給聽課老師看。
活動延伸:
1、豐富幼兒對漫畫知識的理解。
2、請幼兒回教室說一說,畫一畫自己和爸爸的好玩的事情,制作成漫畫給大家欣賞。
父與子幼兒園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初步接觸幽默畫,體會幽默畫所蘊涵的趣味性。
2、在觀察角色動態、表情,聯想家庭生活經驗的基礎上,講述自己對畫面的理解與感受。
活動準備:
1、教師用書一份。
2、幼兒用書每組一份。
3、幼兒收集的各類裝飾性材料、服裝、道具。
活動過程:
一、觀察角色形象,引起學習興趣。
1、出示《父與子》幽默畫,幼兒猜想角色形象。
2、幼兒觀察《父與子》的角色形象,自由講述。
二、自主閱讀幽默畫,拓展思維想象結果。
1、集體觀察講述第一組圖“救火”。
2、自主觀察講述第二組圖“做錯好事”。
3、分析總結《父與子》的角色形象,感知幽默畫的趣味性。
三、幼兒自主選擇材料,打扮“父親”形象。
父與子幼兒園教案 篇4
【自學指導】
1.感悟心理、語言、動作描寫對塑造人物的作用,把握人物形象。
2.通過自讀與討論結合法,進一步感受、理解本文的思想感情。
3.理解課文中父子之間的愛和信任所產生的神奇力量。
【正音正字】找幾個陌生漢字注音,記住每個字的書寫要點。
【積累詞語】找出文章中的成語和好詞語,并認真抄寫幾遍。
【朗讀課文】
【課文簡析】
課文講述了美國洛衫磯大地震中,一位父親抱著堅定的信念,冒著危險,不顧別人的勸阻,歷經艱辛,終于在廢墟中救出兒子及其同伴的故事,歌頌了偉大的父愛,贊揚了深厚的父子情。
課文先寫在地震的混亂中,年輕的父親安頓好受傷的妻子,急切地沖向兒子的.學校。盡管學校已成廢墟,他還是堅定地向兒子的教室走去。接著寫他不顧別人的勸阻,也不怕別人誤解,堅持挖掘,營救自己的兒子。最后經過38小時不停的奮斗,他的兒子和另外13個同學獲救。
第1、2段,寫出大地震的嚴重后果是:一傷害人數眾多;二建筑破壞嚴重。其作用是:為下文挖掘的困難和危險作鋪墊。
文章中最能體現父親絕望悲傷的話是:“他頓時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達,我的兒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陣。”
“頓時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寫出父親眼看學校已經變成廢墟,一時感到悲傷與絕望。
父親反復問別人“你是不是來幫助我?”表明父親渴望幫助,迫切希望別人能幫助自己,抓緊時間,盡快救出兒子。三次出現這句話,突出了父親在幫助無望的情況下,繼續孤軍奮戰,更顯出父愛的可貴。
人們嘆息地搖頭走開而沒有幫助他一起挖掘的原因是:①人們認為孩子已經死了。②挖掘廢墟很危險,不必做無謂的犧牲。③人們認為這位父親因為喪子而精神失常了。
作者不直接寫挖了36小時,而要寫“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是為了突出時間的延續,突出挖掘時間長久、挖掘比較艱難,給人以緊迫感和危機感,更能體現父親堅強的信念、頑強的毅力,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的執著的愛、為救兒子克服的巨大困難。
“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這句話,三次出現在課文中。三次時間不同,意義也不完全相同。第一次,父親悲傷、絕望時想起這句話,促使他下決心采取救援行動,非常堅定地要履行諾言,搶救兒子。第二次,是在救援行動有望時,兒子告訴父親:這句話成為他身處絕境時的精神支柱,幫助他勇敢面對困境和死亡,表現了兒子對父親的絕對信任,并且以此鼓勵同學。第三次,面對死亡的威脅,兒子勇敢地決定讓同學先脫離絕境,說明這句話對兒子的為人處世有深遠影響,表現了父愛的力量非常偉大。 )
文章中與“這位父親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兒子在等我’”這句話呼應的語句和情節是面對人們多次勸阻,父親毫不動搖,“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到處是血跡。”
首尾兩段,在表達上有特殊作用。首段,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以及地震造成的巨大損失,為故事的展開提供了大背景,突出了這個故事的真實性。末段,“巨大災難”與首段呼應,同時通過父子“緊緊擁抱在一起”再次突出文章中心:父子深情,是產生奇跡的力量源泉。
學習這篇課文,一是要感受父愛的偉大力量;二是通過分析人物心理,語言和動作描寫,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描寫具體,情感真摯,是這篇文章的主要特點。
【思維訓練】(根據自己情況,至少選做六題)
1.成語接龍:①歡聲笑語;②無濟于事。
2.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樣發生的,經過怎樣,結果如何?
3.第1、2段,寫出大地震的嚴重后果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4.文章中哪句話最能體現父親的絕望悲傷?
5.如何理解“頓時感到眼前一片漆黑”?
6.父親反復問別人“你是不是來幫助我?”從中你能感到父親當時怎樣的內心?三次出現這句話有什么作用?
7.人們為什么都嘆息地搖頭走開而沒有幫助他一起挖掘?
8.從課文中找出表現人物情感的外貌、語言、動作描寫,并作適當分析。
9.作者為什么不直接寫挖了36小時,而要寫“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
10.如何理解“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11.文章中哪些語句和情節與“這位父親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兒子在等我’”這句話呼應?
12.首尾兩段,在表達上有什么作用?
【朗讀課文】
【課外作業】
1.完成“學習建議”。
2.通過圖書館、因特網,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3.預習《爸爸的花兒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