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別左右》的反思
在備“區別左右”課的時候,發現這個活動形式單一,教師和幼兒一味地一問一答,這樣的過程很難激發幼兒的參與興趣,更別說要達到既定的目標。為了讓活動過程更有意思,讓幼兒的參與度更高,我想采用小組對抗賽的形式,即我們經常所說的“pk”賽,來組織這一活動。活動中,我在介紹完區別左右的方法后,把幼兒分成a\b兩組,并把兩個小組以對抗賽的形式展示在黑板上,哪個小組答對一題就在那個小組的位置畫上一顆五角星,最后看哪對的五角星多就算哪隊勝利。“什么東西在我們的左邊?”“什么東西在我們的右邊”“我們的左邊有什么?”“我們的右邊有什么?”雖然這4個問題反復出現,但是這并沒有削減孩子們的興趣,因為他們關注的是回答的結果,關注的是五角星的多少。5分鐘的對抗后,我轉移方向,把黑板轉移到孩子們的右邊,當然孩子們的坐的方位也發生了改變,同樣的問題再次出現,這時孩子們有些不知所措,很多孩子還停留在剛才的方位中。現在反思,如果當時讓孩子們身體轉過來的同時讓他們把小椅子也轉過來,這樣可能會讓孩子們感覺方位的變化更真切一些。在適應一些時間后,孩子們又重新回到剛才的興奮狀態。當第二次我請幼兒再次轉到右邊的時候(這時孩子們的方位跟上課的方位已經有180°的調整),很多孩子有了第一次的經驗,反應快了很多。當教師總結提問“為什么剛才書包還在我們的左邊,現在到了我們的右邊呢?”很多孩子都能夠回答,那是因為方位發生了改變。我慶幸孩子們從親身體驗中能得出這樣的結論。當最后統計五角星的時候a組幼兒由于控制不住情緒扣除一個五角星得到9個五角星,b組幼兒得到10個五角星。雖然活動已經結束,但是幼兒的興趣還是很高,在如廁洗手的時候我還能聽到孩子們在討論五角星的事情。 從這件事情中我得出:一個活動要成功,重在教師的教學方法,方法恰當,能引起幼兒的興趣,那么成功的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