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教師在區域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
幼兒園區域活動是指在具有多種功能,供幼兒操作,游戲,交往等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規律較小的活動場所的活動。我園在認真貫徹《綱要》精神,領會其實質的基礎上,因園因班建構了區域活動。此活動為幼兒提供了大量動腦思考,動手操作的機會,使幼兒能通過自身的活動主動地獲取知識經驗,同時又使教師接觸幼兒的機會增多,從而能更正確地了解幼兒,做到因材施教。教師如何組織區域活動,起什么作用,這是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它涉及到教師的教育觀、兒童觀的問題,也直接關系到活動的成效。
一、合理投放材料是開展區域活動的必要條件
幼兒特別樂于擺弄和操作物體,符合年齡特點的材料能引起幼兒的主動探索,因此,材料的組織與投放是開展區域活動的重要工作,投放的適當性和適時性直接關系到活動的效果。
首先,面向全體,因材施教原則的要求是材料的提高要有層次性。不同發展時期孩子有材料的層次性。同樣是美工區,小、中班的目標要求和內容都應有所不同,小班主要提供一些彩泥、油畫棒、紅、黃、藍基本顏色,以培養幼兒興趣為主;中班則要增加一些廢舊的半成品之類的材料,顏色也要增加,以提高
幼兒的技能為主。所以,投放的材料主要考慮目標內容的層次性。另外,由于幼兒發展的水平、方向都存在個體差異,所以同一時期不同發展水平孩子游戲材料也應有層次性。如大班數學區的認識時鐘活動中,給能力強的幼兒提高了半點、分鐘、寫時間的內容,給能力弱的幼兒提供的內容難度小,如認識時針、分針、認識整點。我們既要考慮水平的要求,還要考慮最低限度的要求,以滿足不同層次幼兒的需要。
其次,材料的提供要考慮幼兒的興趣和需要。為什么有的區域“門庭若市、熱鬧非凡”,有的區域則“顯得蕭條”?其根本原因是幼兒有無興趣和需要。教師可以通過觀察、詢問和引發幼兒提出問題進行討論來了解幼兒的需要和興趣。如小班幼兒特別喜歡娃娃家,教師可多開設幾個娃娃家,以滿足幼兒的需要和興趣。大班幼兒的求知欲較強,在科學區可多投放一些材料,給幼兒提供一個可操作的的空間。又如表演區中只有一個小舞臺顯得枯燥,不逼真,增加一些頭飾、服飾、磁帶、錄音機、照相機等道具后,幼兒不但可以逼真地表演,還可以將表演拍攝下來,這樣,表演區一下子興旺起來了。教師只要發現哪個區域孩子興趣減弱了,則要考慮投放新的材料。
最后,材料的提供應具有可操作性。教師提供的材料應便于孩子操作。有些區域活動的操作性不強,如語言區對幼兒的吸引力就低于益知區、美工區、建筑區,因此要多選擇、設計一些游戲性、操作性、競賽性、合作性強的活動材料,增加活動的趣味性、操作性,以吸引幼兒參與。如在大班語言區中可投放畫有故事內容的圖片
,故事的錄音磁帶、錄音機、訂書機,幼兒可以先聽錄音故事,然后把圖片排序成一本圖書,并用訂書機裝訂成書,同時還可以給自己錄音。通過這樣的操作激發了幼兒的興趣,也是他們在原有水平上得到了提高,這樣才是有價值的。
二、正確的指導是發展幼兒個性和能力的關鍵
新《綱要》中明確地指出:教師在活動中應該是觀察者,適當的指導者,解決問題的鼓勵者,也是幼兒發展的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