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活動《小烏龜看爺爺》課后反思(2篇)
語言活動《小烏龜看爺爺》課后反思
剛拿到這個故事,覺得這個故事的內容很簡單,語言簡而易懂。于是我想“對于中班的幼兒來說是不是過于簡單”,但后來在我們組資歷較深的老師的講解下,我發現這課似乎很有內涵,最重要的是看上課人怎么將簡短的故事里的內涵用最簡單的方式將它傳授給幼兒,這還得看老師的提問是否到位,是否作了正確的指導。于是,我們對《小烏龜看爺爺》這一語言活動進行了探討研究,我們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探討,提問是否能讓幼兒回答到點子上,是否為下一個提問作了鋪墊,經過精心的設計,終于將它完成了。為了讓幼兒對故事更感興趣,我們還制作了掛圖,更有立體感,還很有靈活性。但在上課的過程中還是發現了很多的不足之處。 我以出示小烏龜引題,引起幼兒的興趣。這時幼兒的反應很強烈,都很熱情地向小烏龜打招呼,于是我說“小烏龜想爺爺了,他想去看看爺爺,他給爺爺準備了一棵蘋果樹,你們知道一路上發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嗎?”小朋友們都舉起了小手,告訴了我他們各種各樣的假想,琪琪可能聽過這故事,直接把發生的事說了出來,也有幼兒猜路上遇到了怪物。在幼兒的回答中發現我班的幼兒模仿能力很強,一個人說了什么,后面的答案都是大同小異,想像力不夠豐富。之后,我引出故事。我再次提問幼兒,“在故事中你聽到了什么?”在這個問題的回答上幼兒的思維就廣了,把聽到的內容都講了出來。
這一問題的問得太廣,幼兒的回答已經很豐富了,反而顯得下一個問題有點多余,下一問題是“小烏龜給爺爺帶去了什么?這是一棵什么樹?”這個問題是引出小烏龜很尊敬老人,在我的一些提示下,有幼兒很快就把小烏龜尊敬老人的特點說了出來。于是,我以掛圖的方式再講述一遍故事,我邊講故事邊把各個環節的圖片進行拈貼,以讓幼兒能更清晰故事的內容。故事講完便提問“小烏龜在去看爺爺的路上,這棵樹發生了什么變化呢?”小朋友們看著掛圖,用完整的語句將它們一一講述。在此基礎上我繼續深入提問“開花,結果到成熟分別在什么季節”,以此引出小烏龜行動的緩慢。我以提問的方式讓幼兒做一個小結,“小烏龜給爺爺送禮物,還花了那么長那么長的時間,從這些方面可以看出小烏龜是怎么樣的?”尊重老人幼兒能講出,但是有耐心似乎就有點困難。這要平時詞語積累豐富的幼兒才能答上。最后結題以延伸活動讓幼兒也要向小烏龜學習,回家后給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送送禮物。
語言活動《小烏龜看爺爺》課后反思
在日常生活中,幼兒對蘋果是熟悉的,但對于蘋果樹幼兒是不熟悉的,通過欣賞故事,能讓孩子了解蘋果樹的生長過程,其次,在故事內容中,蘊涵著關心長輩的情感教育,因此,這個活動內容十分具有教育的價值,而且故事情節十分有趣,能調動孩子傾聽的興趣。小烏龜是個充滿愛心的形象,他關心、愛護自己年邁的爺爺。某一天他帶上了禮物去看望自己的爺爺。這個禮物非常的神奇——一棵蘋果樹,走啊走啊會開花,引來了紅蝴蝶、藍蝴蝶;走啊走啊會結出果子,引來了小鳥、大鳥;走啊走啊,蘋果成熟了。多有趣啊,這是怎么回事呢?孩子們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地在思考。這個有趣的故事向孩子介紹了一個最簡單的植物生長的知識——蘋果生長的過程。蘋果樹的生長其實是個漫長的過程,為什么給人的感覺是那么短暫呢?這里把烏龜行動緩慢的特征融入其中,這正是作品的巧妙之處,短小的篇幅也適合小班幼兒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