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課程改革與幼兒教師專業素質
課程改革強調“以人為本”的理念,在一般意義上,我們所說的以人為本更多的是指向兒童的,但在這里,我們所說的“人”的概念是廣義的,它絕不僅指兒童,課程改革不僅應關注以兒童為本,而且應十分關注在教育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的教師。因為教師是課程實施中的關鍵因素,是影響兒童發展的“重要他人”,再好的課程如果缺乏優秀教師的演繹,也是不能獲得良好的效果的。因此,課程改革期望著教師觀念的提升;幼兒園課程的實施期望著幼兒教師專業素質的提高。
一、觀念的提高。
1、教育觀。傳統教育中,制度化的教育造成了“非人性”的傾向,使兒童成了被動的接受者,教育目標多為從社會需要出發,暗示著一種固定、統一的標準,整齊劃一,使兒童成了被動的接受者,而課程改革凸顯了“以人為本”理念。為建立合理的期望,必須研究幼兒,了解他們身心發展規律,尤其關注他們的發展需要,才能引導和促進他們進一步去探索、去創造,以達到塑造“完整兒童”的目標。卓越的幼兒教育是要選擇和創造適合兒童的教育,而不是選擇和創造適合教育的兒童。要設計出適合每一個幼兒的課程,并真正促進每一個幼兒身心和諧發展。在課程實施中關注每一個個體的生命價值才是“以人為本”的核心。把人的發展放在首位,把開發潛能放在首位,是我們幼兒教師教育理念從傳授知識轉向開發潛能,從本位課程轉向人文整合課程的基點。
新《綱要》指出:“幼兒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边@一規定,把“終身教育”新理念與幼兒教育的使命緊緊地結合在一起,把“教幼兒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學會合作與交往”作為教育目標,注重每個幼兒潛能的開發和健康的個性發展,把注重培養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發展放在首位。簡單地說,就是奠定幼兒一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這些教育目標著眼于幼兒終身發展新需要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素質的培養,使“終身教育”和“人本主義”理念得以轉化為現實過程。
2、教師觀。在傳統幼兒教育中,教師是教育方案的設計者、執行者,是知識、技能的傳遞者,是幼兒生活的看護者,是幼兒行動的指揮者。于是,教師成了“紅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以自己精神上的犧牲奉獻于社會。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毙碌慕處熡^引發出新的師幼關系,這是一種平等、友好、相互學習、相互作用、共生共長的互動關系。教師的主要價值體現在了解幼兒、尊重幼兒、理解幼兒,促進幼兒主體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上,隨著課程改革的要求,教師的角色必須發生相應的變化才能與其相適應。
“教師成為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充分體現了教師與幼兒處于平等、友好、寬松的氛圍中,建立了一個接納、支持、寬容的心理環境;意味著尊重幼兒的需要,關注幼兒的進步,接納幼兒的經驗。相應地,幼兒在這種新型的師幼關系中成了發現者、探索者、創新者。他們這樣成長著、快樂著。在活動中體驗著被尊重,感受著平等、友好、分享、合作。與此同時,也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的過程,不斷地激勵著幼兒去“發現---探索---創新,”也強化了他們的探索精神和好奇心理。其中教師也從知識的復制者、傳遞者轉化為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引導者,創造能力的開發者。在引導和開發幼兒的同時,也促進了自身的發展,因為在師生雙方積極參與、雙向交流、彼此碰撞的進程中,產生了共生共長、互助互動,放棄了“師道尊嚴”,也產生了“親和力”,證實了“親其師,則信其道”的古諺。正是這種新型的教師觀從根本上促進著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