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課程改革與幼兒教師專業(yè)素質
其次,課程是預設和生成的整合,預設目標是非常重要的教學“指南針”,教師進行教育活動時必須有目標意識,否則,教育活動將變得盲目、無序。但是,在課程實施中,會因為出自孩子的種種原因,生成一些需求的目標,教師只有樹立了幼兒可持續(xù)發(fā)展觀,才能實現(xiàn)預設目標與生成目標的整合,如:老師講故事時,讓小朋友幫兔子想辦法擺脫老虎的追擊,孩子們會說:“讓獵人來打死它!”“快,趕緊給獵人打電話!”可有一名幼兒卻說:“老虎是一級保護動物,不能打!”教室里立刻出現(xiàn)熱烈的討論:老虎該不該打的問題。再如:有一次,我預設了“認識各種管子的游戲”,在游戲前,讓孩子們先用清水洗管子,有一個孩子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為什么用清水洗不掉管子上的油污,而用肥皂能很快地洗干凈了?于是,新的目標產生了:“感受油和水”油本不能溶于水,卻在洗滌劑的作用下,和水混合在了一起,通過這個現(xiàn)象的探索,孩子們明白了生活中用洗衣粉洗油污的原理,直觀地理解了衣服清洗的過程,把科學與生活聯(lián)系在了一起,同時,也激發(fā)孩子探索周圍世界奧秘的興趣,蘊育了科學萌芽的種子。可見,生成目標所具有的教育價值是預設目標所不能替代的。只有教師樹立了幼兒可持續(xù)發(fā)展觀,才能將預設目標和生成目標,真正地有機整合。
5、價值觀。我們堅信,沒有教師的生命質量的提升,就很難有教育質量的提升;沒有教師的主動發(fā)展,就很難有幼兒的主動發(fā)展;沒有教師的教育改造,就很難有幼兒的改造精神。英國課程理論專家斯騰豪斯明確提出了:“教師成為研究者”的理念,認為“沒有教師的發(fā)展就沒有課程的發(fā)展。”可見,教師在“育人”與“育己”的過程中,難分主次,也更顯見“育己”在“育人”過程中的價值。
教育作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幾乎與人類社會有同樣長的歷史。這一事實說明了教育對人類社會的延續(xù)和發(fā)展所具有的重大意義和作用。教師作為履行教育、教學工作的一種專門職業(yè),其社會功能得到了廣泛的肯定,教育作為第一生產力中的主要因素。教師擔負著神圣而艱巨的任務,我們只有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素質、內在涵養(yǎng),樹立良好人文形象和生活風范,才能體現(xiàn)時代精神新形象,做孩子學習的表率,做孩子成長的引路人。
二、幼兒教師專業(yè)素質的提高。
在影響課程改革的諸多因素中,最核心、最主要、最具有決定因素的是教師自身素質。教師參與課程實施的態(tài)度,對新課程的理解程度、適應程度,對課程實施的一些技能、方法、策略的掌握程度都是直接影響課程實施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實施新課程,教師必須重視自身專業(yè)素質的提高。
1、在研究性學習中提高,做研究型教師。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每一位教師都有能力對自己的教學行為加以反思、研究與改進,提出最貼近實際的改進意見,與外來研究相比,就處于一個極其有利的位置上,有最佳的研究機會。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對教學情景中的問題,有著自己的經驗化處理方式,對此,教師也在不斷進行審視,以適應社會和教育的發(fā)展,這個過程是教師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分析與研究的過程,新課程的開放性,使教育情境中的問題增多并變得復雜,教師成為研究者這一要求在新課程背景下顯得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