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筆記:說說我們班孩子的餐點
幼兒飲食中,我們往往認為成人給予的是最好的,最合理的,最科學的。可是很多時候,我們沒有想到精心為孩子準備的最好的東西,可能也會成為孩子的一種負擔。
餐點中不難發現,國際班的孩子由于生活背景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有的不可以吃豬肉,有的不可以吃牛肉,有的不習慣西點,有的不習慣中餐。面對這一現實,為了滿足孩子的不同需求,更好得讓孩子感受進餐的樂趣,我們把傳統的幼兒進餐模式轉換成“開放式的天天自助式餐點”
一.天天自助,寬松愉快
餐點中孩子自己選擇喜歡的食物,自己決定選擇量的多少。在天天的自助選擇中,他們學習等待,學習謙讓,學著想到別人。孩子是在反復操作體驗中,來調整自我對食物的需求量,從而真正把“節約”加以內化為行為的過程。
有一個美國孩子剛來幼兒園時,對白花花的米飯,充滿了新奇,大米飯,粘乎乎的,他忍不住把米飯在盤里裝了又裝,堆成了一座雪白的小山。當老師問他“你吃的下嗎?”他瞪大眼睛說“我要吃的”。當時的情景下,不忍心打消這個美國孩子對“米飯”的熱情。這是他對大米飯這個新事物的好奇,是他從內在迸發出的想吃米飯的那么一種愿望。如果當時就阻止他,可能會破壞他的進餐情緒。盡管第一天看上去造成了一點浪費,但是當他把飯倒入桶里的時候,他自己發現“選太多了吃不下”。以后幾天,他就開始試著先選一點,等吃完以后再選。當她不喜歡這里的午餐時,她也會拿出自己的餐盒打開吃。
在餐點中孩子們常常會談論自己吃了什么,也會有飯桌以外的話題。剛開始時,看到這種情況,我會提醒孩子“安靜吃飯,不講話”。這主要是考慮到孩子在進餐中講話會影響速度,飯菜會涼的,吃到胃里不舒服。karen老師感到孩子的午餐就好象成人的工作午餐,是孩子非常好的交談時間。在中西不同觀點的相互碰撞中,我們達成了共識,餐點中提醒孩子“輕輕說話,別忘吃飯”。孩子們伴隨著音樂,在餐桌上自由交談,他們感到了寬松和愉快
二.選用餐具,感受樂趣
不銹鋼餐具,對孩子來說無毒又衛生,在西方的許多國家都比較提倡這類餐具。孩子把不同的食物放在不同的餐盤格子里。有什么樣的菜肴,一般就有什么樣的餐具相配。食物的種類不同,特性不同,象葡萄、鵪鶉蛋是圓形的,面條、薯條是條狀的,魚排、雞翅是塊狀的。青豆珍珠玉米碎狀的。因此我們為孩子提供了多種餐具,供孩子選擇。孩子通過自己操作,發現有的食物用夾子夾比較方便。有的食物太小了,用勺子搖比較方便。瞧,我們的孩子,盛飯時,“雙手各握一把平板勺,左右一起夾攻,”頗有點西方人一手拿刀,一手拿叉的架勢。
在餐點中,我們也試著讓孩子感受餐具帶來的樂趣。在孩子已有經驗中,吃蛋只要把雞蛋一敲,撥掉殼,往嘴里一送,蛋就立即下肚了。而這次我們準備了小酒杯。“小酒杯是用來干什么的呢?”。法國女孩歡呼起來,說她在家里就是這樣“吃蛋”的。她熱情地幫小朋友把雞蛋放入酒杯, “咚咚咚”小手握住調羹,在雞蛋的頂部敲幾下,殼破了后,用小調羹,把碎殼去掉,就可以一勺一勺地挖著吃。再往上面撒些鹽,哇,味道好極了。最后吃剩下一個光光的小蛋殼還可以洗洗把它留著畫花紋。又可以吃,又可以玩,孩子們感受著吃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