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筆記:說說我們班孩子的餐點
三.動手操作,交流體驗
每天在餐點之前,老師會和孩子一起認識各種菜肴的中英名稱。孩子們喜歡意大利的通心面(macaroni),維也納小香腸等。可是一遇到大蝦就搖頭。不是因為大蝦不好吃,只因為孩子們不喜歡剝蝦。我們也了解到在國外的飲食中一般都是去骨頭的。起初我們的服務很周到,幫孩子把蝦一個一個剝好,蝦就自然成了受歡迎的菜肴。隨著孩子手指靈活性的增強,我們決定讓孩子自己動手嘗試剝蝦。孩子們難以抗拒蝦的美味,只好努力剝蝦。他們有的抓,有的握,有的把蝦拿在手里轉來轉去拼命地擠呀敲呀,有的用牙齒咬。五花八門的動作都有。可能孩子在家中很少有剝蝦的機會。隨后,我和他們一起討論了“如何剝蝦”。當孩子舉起蝦,告訴老師和同伴“這是我剝的蝦”,那一刻,孩子表現出的是極大的快樂和滿足,他們在“剝蝦”的過程中豎立了信心,感到了成功的快樂。他們在剝蝦中了解了蝦的結構,品嘗了蝦所帶給他們的一切“滋味”。
在一些特別喜慶的節日中,我們和孩子一起準備具有節日特色的餐點。例如端午節大家和老師一起包粽子,(有的孩子拿著棕葉,你聞我嗅。有的孩子幫老師往粽葉里倒米,有的孩子把肉,醬油,糖,所有的東西都裝到了老師的粽子里,大家一起包了一個“特色派”粽子。沒等下鍋,粽子破了。還好,在廚房阿姨的幫助下,孩子們還是品嘗到了“特色”粽子。)萬圣節我們一起自制鬼意冰淇淋(用黑色的餅干做泥土,圓形巧克力做眼睛,準備一條橡皮糖小蟲子,然后把他們埋入冰淇淋,就做成了萬圣節的鬼意冰淇淋)。
通過一年的觀察指導研究,在飲食中,各個不同國家的孩子積累了各自不同的生活經驗。孩子們在進餐中感受著樂趣,感受著不同的餐飲習慣,學習著進餐的禮儀,提高了自我服務能力,更獲得了生活成功的所必須的首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