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筆記:別讓“愛”成為孩子成長的羈絆和負擔
如果你問我對孩子是一種怎樣的愛?我會回答——那是一種“日久生情”的愛,越久越濃,責任、師德、愛心……成了我要愛孩子最主要的理由。然而,這種愛在天底下最偉大的“母愛”之前顯得如此的渺小,媽媽愛孩子是一種絕對的愛,無需任何的理由,母愛是每個人與生俱來且最珍貴的禮物。 孩子的成長猶如一棵樹的生長,需要汲取各種養分,需要被關注、被理解、被尊重;需要自己自由的空間;需要成人滿足其自身發展的種種需求等等。以上種種現象,其核心精髓可以歸結為“被愛”。可是,“愛”的出發點引發的“愛”的行為就一定會有圓滿的結局嗎? 幼兒園食堂師傅的女兒結婚,給我們每位老師帶來了喜糖。我們把糖隨手放在了一張小桌子上,很多孩子經過這張小桌子都會停下來瞄幾眼,偶爾有幾個孩子走到我面前指著糖的方向說:“老師,那里有糖!”其實我知道,他們的言下之意是想吃糖,但是考慮到給他們吃其他孩子肯定也會吵著要吃,于是我應付道:“是的。”孩子們灰溜溜地走了,臉上流露出些許的不樂意,這也是我意料之中的事,但孩子不爽的情緒很快被別的事物轉移了,一切和平常一樣繼續進行著。 到了區域活動的時間,今天是星期一,正好輪到我們班去下面多媒體教室建構積木。我跟往常一樣組織孩子進行建構活動,卻發現涵涵沒有下來。我問道:“你們看到涵涵下來了嗎?緊接著歡歡向我喊道:“老師,我下來時看見他在吃糖!”我暗自生疑“糖,難道是a老師給他吃的?”我馬上叫歡歡去樓上叫他下來。歡歡剛跑出門口,只見涵涵急沖沖地跑了進來。我忙拉住他問道:“我們都已經下來了,你怎么這么晚才下來呀?”也許責備的語氣讓孩子感到不妙,只見涵涵轉了下眼珠子對我說:“我在小便。”一股甜甜的味道從他的嘴巴里飄逸出來,看著他雙手不停地拉扯兩邊的衣服,眼神和身體方向側向一邊,他早已想逃離我的視線。我平復下自己的情緒,把他拉到我面前,跟他說:“你實話告訴老師,你為什么這么晚才下來?我會原諒你的。”涵涵低頭沉默,整個人顯得很緊張,似乎他已經意識到我已經察覺到什么。我拉他在我的腿上坐下,輕聲對她說:“這里只有我們兩個人,老師最喜歡說真話的小朋友了,你告訴我好嗎?”只見涵涵用很輕的聲音告訴我:“我在吃糖。”“那糖是誰給你吃的呢?”我緊接著問。他很難為情地說:“我在桌子上拿來的。”還沒等我開口,他緊接著說道:“歡歡、樂樂也吃過了。”他的話讓我意識到他并沒有心甘情愿地承認錯誤,他的話再一次讓我心里堵得慌,回想平時生活中孩子也常會采用“拉別人一起下水”的方法來躲避或減輕自己的錯誤。可靜下心來想想,如今社會上有一群人用這種方式為人、處事,最終因為自己的“卑鄙”不受歡迎。這種現象引起了我的深思:一個人的為人處世是一蹴而就的嗎?是社會改變了他們還是他們心中的那份“真誠、寬容、坦然”的信念早已不復存在。 人可以有多重性格,但決不能放任虛偽、卑鄙等行為任意滋長。我意識到如果我這時把目光轉移到歡歡、樂樂身上,就讓涵涵達到了他推卸的目的。且不論這兩個孩子是不是真的也吃過糖,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讓涵涵正視自己的行為,意識到自己做錯的事要自己去承擔后果,責怪別人是沒有用的。但我發現這點說說容易,讓我們的孩子去真正做到實在太難,很多孩子總是沒有承認錯誤的勇氣,能賴則賴、能推則推。孩子不是最純真的嗎?為什么他們不能真誠地面對自己的錯誤呢? 我再一次提醒自己冷靜下來,我心情氣和地對涵涵說:“涵涵,你沒有經過老師的同意,自己把糖拿來吃,這樣對嗎?”涵涵搖搖頭。“拿別人東西之前要經過別人的東西,以后做錯了事情要多想想自己是不是做錯了,告別人的狀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歡歡、樂樂做錯了事情老師會去解決的,好嗎?”我說。涵涵點點頭去建構了。 原以為苦口婆心的教育會讓涵涵明白“沒經過別人同意的東西不能拿”,但事過兩個星期的一天,涵涵把我放在桌上的巧克力又一次放進了自己的抽屜。事后,讓我感到很困惑。在和涵涵媽媽溝通之后了解到涵涵很喜歡吃糖,但他媽媽后來發現吃糖會影響孩子的智力,所以就不再讓他吃糖了。一股莫名的辛酸涌到心頭,孩子出現這些行為只因為一個如此簡單的理由——“喜歡吃糖!” 我“愛”他,卻急于跟他講道理,告訴孩子應該怎么做,不應該怎么做,殊不知孩子出現這種行為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媽媽“愛”他,卻沒有征求過孩子的想法,以自己的想法強迫孩子服從命令。正是“我們的愛”迫使孩子不得不用一些消極的行為去滿足自己的需要,間接養成了孩子虛偽等多重不良性格的形成。“物極必反”,我想這個故事就是最好的解釋吧! 愛是一種最純正、最美好的感情,但也要講愛的藝術、愛的科學。請不要以愛的名義讓孩子犯了難。